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倍受关注.一时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面对美国贸易法337条款,引发了中国制造业对中国信用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贯穿于"中国制造"发展始终的.对于"中国制造"的过去、现在、将来.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制造"的逐步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中国制造"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是科技创新;"中国制造"未来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然依靠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期,中国出口产品接连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制造业信任危机爆发.关于"中国制造的宠物食品中有致命的氨基蝶呤"、"中国制造的牙膏里面检出有毒的二甘醇"、"中国制造的玩具火车表面涂层的含铅量超标"以及"中国制造的抗生素有被细菌感染"、"中国制造的汽车轮胎有明显缺陷"等诸如此类的报道纷纷出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媒体上,在这个已经"很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制造"的问题一时间仿佛变成了所有国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加工字样遍布世界;曾几何时,仿造名牌的A货充斥大江南北;曾几何时,国人境外抢购洋奶粉、电饭煲、马桶盖.中国制造何时能摆脱"山寨大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环节,重复制造低成本低附加值产品,鲜有诞生世界一流品牌.与之相反,德国制造以精良享誉世界,日本制造以精细占领市场.令人遗憾地是,提到中国制造贴牌加工的"世界工厂"是第一印象."中国制造"几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然而, 21世纪不是一个停留在制造出满足基本功能的产品的时代.中国制造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中国制造"只有向"中国创造"转变,提升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才能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制造的问题正变成所有国家的问题。所有人都把眼光放在了中国企业身上,但这次,我们把视野拉到了国外,从"中国制造"的上下游以及产业链相关方那里寻求借鉴和启示。日本制造、韩国制造在成长过程中也曾遭遇过类似的质量危机,"中国制造重塑"根在企业。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作为中国制造的关键一环,必须升级他们的中国制造基地,"足够好"的执行水平已不再"足够"。  相似文献   

6.
魏雅华 《企业研究》2012,(15):10-13
如果不是从加入wto的第一天起,"中国制造"便遭遇了来自美国、欧盟和世界多国的"反倾销"的前堵后截,疯狂剿杀,也许今天的"中国制造"不会如此强大,如此地不可战胜。尽管直到今天,"中国制造"依旧官司缠身,可中国外贸依旧为"中国制造"所创的顺差偏大而烦恼,让美国人在"中国制造"的顺差面前依旧充满了挫败感。美国人绝不会想到,正是美国的种种贸易壁垒造就了这个齐天大圣。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的迅速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诸多危机与挑战。要摆脱困局,在国际化道路上重新确立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必须走向"中国创造"。本文从"中国制造"的现状入手,提出了"中国制造"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微笑曲线"理论,从"微笑曲线"两端展开,结合中国国情,对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中国创造"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如果把遭遇2007年尴尬前的"中国制造比喻成"中国制造"的大唐盛世,那么在经历了他人的偏颇之后,2008年对于觉醒的"中国制造"而言将是一个更加绚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翩翩起舞的"中国制造",将亲手打造一个让世界惊叹的新的王朝。  相似文献   

9.
自2011年以来,随着原材料、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逐渐丧失,很多人对"中国制造"的前景表示担忧。事实上,"中国制造"本身就存在着四个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首先,中国制造业太偏"制造"。从当前国民经济的整个结构来看,中国的第二产业占比非常高,第三产业比重却非常低,这是一种扭曲的经济结构,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使中国的制造太倾向于制造产品,而没有能力去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中国制造这个题目时,就让我们从"组装"这个视角开始切入.因为很多人把"组装"等到同于"制造",有人说中国制造就是中国组装,中国是组装大国大家是都能认可的. "鸡蛋里头挑骨头",就让我们找找中国组装的毛病.  相似文献   

11.
刘楠楠 《价值工程》2019,38(27):45-47
德国"工业4.0"代表了德国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格局。"中国制造2025"是在我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重大举措。在"中国制造2025"下,将使中国制造业企业不断转型和提升,在智慧智能化的新时期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力量,在深入理解"中国制造2025"有关具体政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造业企业和职业变化,深入分析产业环境适应"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伴随着"中国制造"走过了51年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历史和辉煌.文章通过对广交会这个贸易平台的介绍,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所取得的可喜变化,同时指出了中国制造所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并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线的不断延长,"中国制造"以其"物美价廉"成为国际商品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然而,正当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时,却在国际上频频遭人指责,有人甚至炮制出"中国产品威胁论",企图将中国制造推入深渊而后快。难道中国制造真如某些人所言:"不但产品质量差,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对中国制造稍有了解的人就应该不会产生如此可笑的想法。近年来,中国制造不但深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好评,许多中国制造还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那些兜售"中国产品威胁论"的人,往往别有用心或是出于某种利益的驱使,他们不但眼红中国制造为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带来的巨额外汇收益,更冀望于通过打压中国产品,为自己谋得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名誉上的利益。诚然,中国在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仅仅通过个案或不同国家间的标准差异,便将中国制造一棍子打死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逆国际化的幼稚做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的成功,把世界带进了中国。"中国制造"的下一步应是"中国创造",把中国带向世界。相信中国企业在跨国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的帮助下,能够尽快达成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5.
寒冬来袭,当商业精神支撑的中国制造业举步维艰的时候,众多中国制造类企业才发现真正掌控中国制造命运、决定中国制造未来的是工业精神.此时,我们不禁想到了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抛出的警世名言:"中国制造类企业更需要工业精神" 当金融寒冬来临的时候,许多制造型企业感到了彻骨的寒意,尤其是珠三角的制造型企业.当众多制造类企业靠商业精神掘得第一桶金并得以在获取订单和利润的高速路上疾驶的时候,冬天来临的"恶劣天气状况"让他们发觉原来自己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破车".  相似文献   

16.
读者信箱     
为中国制造喝彩看了贵刊9月号封面文章《跨国采购商:世界离不开中国制造》感到扬眉吐气。跨国采购商用大量的事实数据讲出"中国制造"的优势,很能说明问题。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越来越成熟的"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制造"的标签几乎无处不在。在国际重大活动如奥运会举办时,衣食住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影子;在国外旅游寻找当地纪念品时,你会发现"made in China"的标识。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化中中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两翼"。智能制造可以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智能制造在短期内以新经济为主要载体;长期、战略的视角考察,智能制造则以改造传统工业、促进转型升级为主要抓手。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在战略、结构、流程、文化等方面与智能制造高度融合。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引导下,智能制造借助于"互联网+"和新经济模式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嫁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系统的功能作用。从成本管理入手逐步推进管理会计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智能制造的情境特征下,实现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竞争、绿色制造转型和服务型制造升级的一种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未来几年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并最终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正面临一场蜕变。从丑陋的毛毛虫到漂亮的蝴蝶,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艰辛之路,但同时也是一条必须经历的新生之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秦川子 《质量跟踪》2001,12(11):22-23
当今之中国,几乎正在成为世界的"加工厂","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正在风靡全球.但是,在中国跨进WTO大门之际,"中国制造"的各种危机亦开始引发或已经爆发.说"中国制造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绝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