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诚信 弃守     
对开放的恐惧使毛振华意识到自己将面临要么出售要么淘汰的命运走出大门时,毛振华轻轻摸了一下铭牌,“看见了吗,换成人家的了。”铭牌上一行金字“穆迪中诚信国际”。14年前,这个精明而爽直的湖北人告诉朋友他要办一家评级公司,做“中国的穆迪”,朋友问他,什么是评级公司?穆迪是谁?如今,当中国诚信信  相似文献   

2.
<正>看到王璞时,他有一个十分清凉的发型,短短的毛茬刚从头皮里长出来,而他说留这发型不是因为暑热难耐,而是前两天“归零”的结果,因为他要“从头开始,削发明志”。原来,今年夏天是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成立十周年,也是下一个十年规划的开始。“1996年我们是国内最早,2006年我们是国内最大,到2016年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于是,作为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CEO,王璞从“头”做起了。他说,这个“头”有三层含意:自己的脑袋、公司的首脑、时间坐标轴上的新起点。面对《东方企业文化》采访的话题,王璞说,现在我们谈中国管理思想的体系上的创新,也许还不够成熟,但我们可以开始谈中国管理思想的“火花”了。中国管理体系的“森林”,可以从这些“火花”开始。  相似文献   

3.
罗影  松涛 《英才》2008,(8):59-59
小泽秀树很喜欢用“越来越好”这个词,这也是他会说的为数不多的中国话之一。“越来越好”的不仅仅是小泽对中国的感觉,还有佳能(中国)的业绩——三年来,公司收入从不足5亿美元增长到超过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企业文化?”这问题听来有点荒谬。企业文化难道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唐骏,中国的“打工皇帝”, 新兴职业经理人的领军人物,现任盛大网络有限公司总裁,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他是在不久前于北京举办的“赢在前沿”讲座上提出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他会在这个讲求实务的讲坛上,选择这样一个看似“务虚”的问题,看看他给出的答案我们就明白了。“企业文化很重要,我们需要企业文化,但是, 中国企业现在不处在需要讲究企业文化管理的阶段, 在中国谈企业文化现在太早了。”这是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聘用体系,防患于未然 去年.美国有1400多名著名公司CEO离职或被辞退。而前年这个数字是1322名。像总部设在纽约的传媒巨头维亚康姆(Viacom)公司首席行政官福莱斯顿,就是因为公司股价处于低迷而被解雇,尽管他仅上任8个月。当他离开公司大厅时.有2000多名职工用欢呼声为他送行。据美《商业周刊》统计:”福特汽车”、“克拉夫特食品“.“耐克”、“辉瑞”以及“联合健康“等多家大公司的CEO.都已被他人取代。美国大公司CEO平均年收入达1050万美元.是普通工人年均收入的359倍。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聘用高管非常谨慎.  相似文献   

6.
或许,他是麦当劳历史上任期最短的CEO,但他绝对是麦当劳最忠诚、服务过最多岗位的人。他不仅是首位担任该公司CEO的外籍人士,而且还是麦当劳自1987年以来第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公司C E O。在查理·贝尔15岁时,他就得到了麦当劳的兼职工作,27岁时他快速地晋升到澳大利亚公司的副总裁,这早早奠基了这位澳大利亚人的传奇。《中国新时代》2004年7月号报道查理·贝尔走马上任麦当劳全球总裁时,他说:“麦当劳的每个职位我都做过了,只差这个职位。如果能够在这个职位上死去,我会非常高兴。”尽管是在对前任吉姆·坎塔卢波因为心脏病去世的怀念…  相似文献   

7.
《经营者》2013,(12):164-170
他参与设计中国第一代越野车,他是东风最早搞洋务的人,他做过中国汽年工业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他是“云雀”项目最早的操盘者,他还是“中国个体开发汽车第一人”,他是谁?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时代》2006,(7):92-93
“他一天在公司里太忙了,确实没有时间。”玛瑞娜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你很难说是这个事情是老板个人的,我不干。”  相似文献   

9.
“我希望被归为作家这一类,而不是商人那一类。”在“明基教父”曾文祺的商业手记《专业的善良》的序言里,他如是说。他的身份是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但同时又是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中国新时代》2006年1月号专访曾文祺时,更像是与一位思想家在交流。其实,被称为“IT思想家”的他已经将“BenQ”发展成了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品牌。加入明基之前,曾文祺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但因为营销问题,公司倒闭了。恰好,这时候明基要做光驱,于是他进入明基这个改变他命运的地方。然而,如今的曾文祺却轻松地说:35岁,在人生状态比较空虚的时候遇到明…  相似文献   

10.
有一段时间,“点子大王”、“策划大师”角色在中国这个舞台上颇为走红,他们仿佛有挥洒不尽的灵感,企业经其点化,无不枯木逢春;相形之下,作为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公司——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的宋新宇则显得缺乏“灵气”,缺乏影响力,那时他刚回到中国开拓市场业务,正煞费苦心地为客户建立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他的遗憾是,没能等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实现郭士纳曾经要求的“IBM中国业务做到IBM全球前三名”IT记者松了一口气,以后不用再写“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个冗长的头衔了;IBM的人叹了一口气,在公司39年、领导IBM中国12年——还有比这更厉害的“四朝元老”和“不倒翁”吗?同行们也很感慨,随着“蓝色巨人”这位象征人物隐去,自1995年以来的中国IT史已经历了一次轮回。  相似文献   

12.
数学家说:机会就是区间;物理学家说:机会就是时空;企业家说:机会就是财富。看了这个题目,也许有的读者会问:“李化学是何许人也?”在此,我首先向不认识他的读者做一简要介绍。李化学是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恒万公司董事长,他在北京乃至全国建筑业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主要业绩是:带领恒万公司从帐上无分文,发展到去年经营额突破6亿元,实现利税超过8千万元。更为可贵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恒万公司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80家质量效益型企业。至今,这一荣誉在全国仅有两家建筑公司享有。…  相似文献   

13.
“新的目标,不一定在你原来所走的路上。”2006年,这位在短短二十多年里为海尔赢得中国最成功的全球化公司桂冠的企业家沉浸在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里。他说,海尔现在已经进入了“高原”市场……但我们要攀登到八千多米的珠峰顶上,还有很长的距离。没有上到这个高度的中国企业,他们目前可能感觉还是蛮顺畅的,但是现在的我们,呼吸是困难的……为什么呢?压力太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餐饮业这个圈子里,王大东显然是位资深人士。说他资深,不仅仅指他在餐饮业服务了几十年,而是指他创造了这个行业的许多第一,可以说,王一个人身上聚焦了一个行业的缩影:从1987年在北京开办第一家肯德基,到1995年辞别肯德基引入另一美国品牌“罗杰斯”,再到2002年王自己命名的“中国造”乐杰士,他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连锁”飞越……  相似文献   

15.
闲话“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实,“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人贵物贱”。一次,他家的马厩失火了,他从朝廷回来急忙便问“伤着人没有?”而不是问“马怎么样了”?古代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现代有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重才求贤的例子。在成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之前,他想把山林废弃的树梢残枝,经化学处理后变成高附加值的纤维材料,但当时他自己的资金已全部投入到台塑与南亚,无力再投资设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中小企业银行董事长陈逢源却独具慧眼,看好化学纤维这个项目的前景,将金融圈内很有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9,338(9):68-70
这个曾经孤注一掷的民营造车者,开始把他的公司称作“真正的国际水平的汽车公司”。“虽然规模还不是很大。”他认真地说。 这是2009年4月22日,我们在北京见到了李书福。他比约定时间晚到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候,吉利的三大产品系列(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22款新车还在上海车展继续收获赞美和批评,包括那辆被称作“小劳斯莱斯”的豪华轿车GE。  相似文献   

17.
猎头业在当今世界巳经兴起。可是“猎头公司”这个产业名称,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陌生的。 什么是猪头公司呢?猎头公司与人们熟知的人才公司含义相同、业务相同;猎头公司实际就是人才公司、所不同的是猎头公司是主动地寻找“猎物”。  相似文献   

18.
洗壳高手     
《经营者》2006,(11):63-63
他是2001年轰动一时的收购者.也是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和四家A股公司的控制人:他被美国《财富》出文版评为当年的“中国第一商人”,他还被喻为资本市场的“洗壳高手”。  相似文献   

19.
今年年初,美国的《商业周刊》评出2002年度全球最佳企业领袖,上榜的有两大化妆品公司的CEO,其中之一就是首席执行官欧文中。入选的依据是:欧莱雅在200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加了8%,净利润增加了30%。同时,欧文中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大刀阔斧进行扩张,其在俄罗斯和中国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长60%以上。媒体给予欧文中的最普遍的评价是:“他领导着这个法国味极浓的化妆品牌走向世界,他让欧莱雅升级为世界品牌。”当他1988年成为公司掌舵人时,欧莱雅年销售收入仅为37亿美元,而且只有西欧人知道这个牌子。现在,欧莱雅年收入达到了140亿美元,其麾下拥有…  相似文献   

20.
《东方企业家》2008,(7):50-51
在新加坡这个“循规蹈矩”的小国度里,先后创立了两个公司的张骐牧绝对称得上是“稀有”企业家。他是“儒家资本主义”的忠实拥护者,至今仍以看似古旧的大家庭管理方式,津津有味地经营着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