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加伦 《财政》1991,(6):14-14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政府国内债券以来,依靠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经过各级国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国债发行任务。十年来为国家筹集建设资金1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陈勇 《中国金融》1995,(7):31-32
我们是怎样做好国债发行和兑付工作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陈勇1994年是上海市自1981年以来发行国债任务最重的一年,也是1986年以来,兑付国债难度最大的一年。为了适应国债发行、兑付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在总行和市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  相似文献   

3.
与国外发达的政府债券市场相比,我国在通过续发行制度提高国债流动性、提高关键期限国债的市场地位、促进国债定价效率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以意大利国债市场为分析对象,对其相关的续发行制度设计、国债期限安排、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国债市场存在流通期次过多、单期国债流通量过低的问题,并从国库现金管理、交易机制和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尝试为未来我国国债续发行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是招标发行与承购报销两种格局.由于制度或者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国债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现行发行方式亟待完善.本文就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公开市场业务与我国国债发行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不印刷实物券,而用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我国从1994年开始发行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其票面形式类似于银行定期存单,利率通常比同期限银行存款利率高,具有类似储蓄、又优于储蓄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储蓄式国债”,是以储蓄为目的的个  相似文献   

7.
凭证式国债自1994年开始发行以来,由于其具有操作手续简便、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变现灵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债投资者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国债发行市场上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8.
9.
10.
我国国债期限结构亟待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债的期限构成是与其基本功能相匹配的,并受到国债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制约。1.国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要求国债期限构成偏向中长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弥补财政赤字一般说来有三种措施,即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和发行国债。发行国债筹资仅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转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招致无度的通货膨胀,它可迅速、灵活和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最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包括国家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现在已达数百亿元以上。国债的发对,对弥补国家资金不足,保证重点投资项目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较之过去用财政透支来填补赤字,发行国债以反通货膨胀,无疑是个重大的改革。但是,从国债发行的实践看,我国的国债管理。  相似文献   

12.
13.
凭证式国债自1994年发行以来,由于具有记名、可挂失、可提前兑付、可抵押融资和收益稳定等特点,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近年来,凭证式国债更是火爆热销,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投资渠道。凭证式国债的大量发行,既拓展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又增加了财政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债市场是以改革开放后1981年第一期国债发行为起点的,由于国债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债发行迅即成为投资热点,发行规模逐年扩大,交易量也迅速增多。国债的券种、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发行对象、持有期限、流通渠道和方式以及持有者结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可以说,一个完善的国债市场体系正在建立。这一市场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公开市场操作调控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07年第一季度。甘肃武威市出现“基金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债发行中存在的凭证式国债期限设计单一、国债承销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建议优化国债结构,拓展投资群体,扩大国债承销范围,培育和发展农村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20.
每当发行国债时,总可以看到抢购国债的消息和报道,许多客户排长队、预约购买国债,甚至在一些地区,国债发行首日就被抢购一空。这难免让我们思考:既然是发行国债,我们向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发行了多少呢?有关情况表明,农民能购买到的国债数量非常少,与农民所占我国人口的比例相比很不协调。因此,笔者建议发行“农民国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