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生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民生概念,对于做好民生工作,解决民生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狭义的民生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广义的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民生概念的内容包括生存的民生、发展的民生和全面发展的民生。民生概念的三方面内容是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健康水平。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克思的生活需要理论等较全面、深入和系统地讨论民生问题的构成要素及内容,认为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生存民生、安全民生、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生存是民生的生命基础,安全是民生的生存保障,发展是民生的价值旨归,公共服务是民生的主导领域。  相似文献   

3.
幸福感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发展所处客观环境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提高幸福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永恒追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众幸福感具有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不同发展时期民众追求目标和认知程度的变化。在现阶段,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提高我国民众幸福感的根本着力点。民众幸福感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文化发展繁荣则属于提高民众幸福感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4.
民生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状况,民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凝结着全党智慧的、体现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核心的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演进,与时俱进,日益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的进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民生与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但对于民生与民本两者的关系却认识不一。正确理解民生与民本的关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生不仅包括人民的生计与生活,还包括人民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包括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和尊严价值等内容。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生是目的,民本是前提。民生和民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殷俊  张邹 《经济纵横》2019,(11):10-16
马克思关于生存需要、自由发展和未来解放的研究与阐释,奠定了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民生思想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惠民思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为民思想、"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爱民理想、"科学发展观"的利民思想和"精准扶贫"的富民思想是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用马克思民生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实践,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奋力补齐民生短板,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革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回答“什么是民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内涵及意义,才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8.
乔骋 《时代经贸》2013,(18):217-218
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和改革民生的历史。党在领导民生解放和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地回答“什么是民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渊源、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这一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形成并发展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观。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内涵及意义,才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近代历史研究中所形成的有关民生问题的价值分析、理念论证和理论创造。在实践形态上,马克思的民生观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在观念形态上,马克思的民生观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理论样式。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理论、女性学说等诸多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不同的理论形态分别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就业民生观和女性民生观等。  相似文献   

10.
尽管我们在马克思原著的字里行间中并不能找到任何有关"民生"的直接用词,但不能否定的是在马克思近乎所有的著述中都饱含着对人生存与发展的民生思考,都蕴藏着对人类实现民生发展的建议和指引。在马克思看来"民生"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需要、用实践推进人的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实形态上,马克思关于民生思想的论述着眼于五种形式:经济层面上的民生、政治层面上的民生、社会层面上民生、文化层面上民生、生态层面上民生,内容上的三个层次与现实上的五种形式构成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11.
"国计民生"是个汉语成语,将之用于中国今年的"两会"算是再贴切不过。无论是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还是民众对"两会"的期许,"民生"都已经是一个与"国计"不能割裂的主题。应该说,举国上下共同关注民生,体现出中国政府的"执政为  相似文献   

12.
杨春辉  韩喜平 《经济纵横》2023,(11):103-110
开展民生调查研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党中央提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这为改善民生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引。要深挖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民生调查工作抓实,需要构建民生评价体系,夯实民生调查基础,同时把握好调查和研究两个部分,以找准民生改善的着力点。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及住有所居等方面构建客观评价指标,并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的关联,围绕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主观评价体系。实践中要提高民生调研认识,做到源于群众制定方案、归于群众开展调研、见微知著深化研究、洞若观火解决问题,并以督查回访形成闭环,推动民生调研落地生效。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的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并结合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生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四个方面,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庄拥 《江南论坛》2008,(4):52-53
无锡广播电视台近两年相继成功推出了《第一看点》、《今晚60分》、《生活纪录》等民生节目,这说明了百姓当中蕴藏着新闻无限的生命力和取之不竭的资讯来源。但如何避免遍地开花的民生节目不会遭至无情的大浪淘沙的结局,如何延长这种个性化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全力亲近民众才是根本。下面我们将从精神品质、包涵内容以及传播形式三个方面入手论述民生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亲近民众。  相似文献   

15.
彭光细 《经济师》2009,(4):41-4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要治国思想和理念。它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作出了科学而严密的阐述.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社会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科学发展观是关于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的理论指南,为新时期实现民生幸福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民生观经历了提出、形成、发展三个阶段;民生立场观、民生目标观、民生实践观、民生环境观是胡锦涛民生观的基本内容;胡锦涛民生观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通过对浙江6频道《1818黄金眼》节目的举例分析,针对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特色,结合《1818黄金眼》这个品牌节目的成功实例,通过民生新闻报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提高民生新闻在电视观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更好的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为观众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立足民生、服务民生,把“人”放在首要位置,做更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入手,展现GDP增长与民生和谐的矛盾之处,通过剖析民生问题在经济学、社会学中的意义和地位,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增长只能作为人民生活幸福的手段;通过对民生内涵的分析,构建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并指出中国民生指数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示器,是检查以人为本,监测民安、民生、民富状况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格外突出的时代条件下,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当做执政的第一信号,是我们党求真务实的生动体现。将改善民生、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治理目标用“五有”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着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不仅果断地转移到民生领域,而且具有了明确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关注的又一新领域。着力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民生科技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支,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学技术必须以"民生"问题为根本的出发点。本文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发展民生科技、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对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