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将利用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政府在广东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领域的银行信贷资产、税收优惠与政府财政补贴(拨款)、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社会治安警力配备等公共资源的投入情况;探索广东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育技能型人力资源与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而为广东省政府教育强市的宏观战略实施、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地区是全球制造业基地之一,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本文以佛山市为例研究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下的人力资源发展,首先分析佛山市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继而探讨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佛山市和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发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6.
在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区域经济研究的新导向、区域创新驱动机制与政策、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同发展与开放战略、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模式、区域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反映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为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强大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价值工程》2016,(23):312-313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是一场新的经济结构变革,而企业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战略做出适时调整,进而要求企业组织变革与之适应。本文通过分析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在机理以及创新驱动与组织变革的关系,揭示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组织变革企业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转型与升级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里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产业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应有之义。本文认为基于产业生态化思想的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也代表了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文献梳理和对苏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及生态化演进整体判断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全新的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认为当前苏中地区传统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是:在企业层面继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层面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并以此为切入点,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提出应从政府、企业、产业等多层面进行具体思路设计和针对性制度安排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为了顺应国际分工格局演进的新趋势,在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双重产业转移"是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升级与充分就业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根据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人力资本提升是促使本土代工制造业升级与就业转型良性互动的关键。人力资本提升不仅能为本土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人才保障,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而且还能提升劳动者的就业选择权,帮助劳动者实现从低技能低收入高风险就业向稳定安全体面就业转型,以最终实现产业与就业的"双转型"。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给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共享平台、科技和人才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提供了机遇。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列示了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从而探索其转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继而从内外因素的角度,结合SWOT基本理论探究产业互联网发展中企业战略转型的主要驱动与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友国 《企业经济》2021,40(1):24-31
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既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本文提出了三种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模式,即绿色经济主导型、低碳经济主导型、循环经济主导型模式。不过,当前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包括绿色转型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乏力、政策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环保欠账严重等。最后,本文认为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不断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生活体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绿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成 《现代企业》2013,(12):34-3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并阐述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点方向.这对中国的经济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以某服装厂为例,来说明企业应如何分析和认识这些外部环境变化对自己经营战略的影响,并进而引起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调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一、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点方向1.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这是在风云变幻中确保发展能够不断持续的重要基础.而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在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前提下,针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专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现状、业务的难点和痛 点进行思考,提出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思路,打通数据壁垒、推动业务深度交流与融合、加强人才关键环节监管等重点任务,探索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形成持续性经营工作机制,构建科 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通...  相似文献   

14.
论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斌  丁宇 《价值工程》2005,24(10):99-102
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特点及局限性入手,展望了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新特点,并为此提出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相应措施,包括:转变观念、加强创新、增加投入、建立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人力资源服务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始终处于我国领先地位。进入新世纪,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与国际接轨的、富有特色的产业链,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伴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上海市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2年上海市率先对人才市场进行  相似文献   

16.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风险规避与产业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庞娟 《城市问题》2006,(4):69-72,8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实现产业转型,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但产业在转型中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规避产业转型的风险,可通过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优势,改变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向具有特色功能的或综合性的城市演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本文采用计量方法构建模型对微观层面高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收入水平是影响高技能人才供给的首要因素;职业资格认证导向作用不显著同样也是影响高技能人才供给的重要因素;户籍、年龄和性别对于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的拥有均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婚姻状况对其无显著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既受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影响,也借鉴了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成果,但更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探索和创新。在我国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奠定工业基础、建立完整工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的战略选择都立足于后发展大国的基本国情和体制实际,没有简单套用现成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面向初步现代化,我国产业现代化战略和重点任务需从适应国内发展为主转向提升国际地位为主,通过建设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水平集聚产业和创新要素、确立数字经济领先发展优势、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等,推动中国产业嵌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  相似文献   

19.
<正>受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冲击的影响,钢铁产能过剩加剧,需求增速持续放缓,供求关系的根本逆转已成为钢铁产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主要运行特征。抓紧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钢铁企业突破市场重重围困的唯一途径。邯钢经过2008年—2012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产业转型、装备升级,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标:更精确地反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和升级情况。研究方法:运用2016年WIOD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中间品投入与吸收产业一一匹配以构造更微观的分类,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等指数,并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供需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程度高速增长,但增速不断降低,中国需求层面的技术复杂度水平普遍高于供给层面,而美国则正好相反;全球价值链地位、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供需不匹配程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存在差异。研究创新:通过新产业分类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情况。研究价值:为中国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