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态度感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选取杭州市郊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旅游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活动对社区存在五大层面的影响,即经济发展层面、社会文化层面、道德文化层面、资源环境层面和生存环境层面。产生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社区的属性特征、社区居民的属性特征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属性特征。因此,根据乡村旅游受益主体的不同属性特征,制定相应对策,使各利益主体明确责任,是促进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等角度实证分析了石榴红村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乡村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处于Doxey阶段理论的初期阶段。但是,因从业人员素质低,认识理念存在差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部分居民开始滋生不满情绪;同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和层次较低,旅游经营权的产权归属意识不清,因此,有待依据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开展有居民参与的深度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日益升温,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文章以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地花香果居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调查等方式将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总体影响等4个方面的感知进行均值分析,发现在上述4个方面的正面感知均强于负面感知;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不同社会人口特征与旅游影响感知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花香果居景区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感知强于负面影响,社区归属感越强的居民对旅游发展呈越积极的态度,而学历越高的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感知更为敏感。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并提出花香果居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建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耦合动力模型,选取居民个人属性与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两个变量,假设两个变量对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显著,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采用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的感知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对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整体的感知四个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具有决定性意义,即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会负向强化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旅游脱贫等政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乡村旅游地的人地情感关系得以重构。旅游效应是从侧面反映旅游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户感知的社区旅游效应更具有直观性与代表性; 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内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体的心理认同、喜爱和依恋等感觉,能较好表征农户与社区的情感关系。[方法]因此,以延安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从旅游效应切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麦克米兰(McMillan)及查维斯(Chavis)提出的归属感内涵,分析该发展现状下的社区归属感,并利用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辨析乡村旅游效应对社区归属感的具体影响因子,以期从一定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旅游效应整体表现为正向,但社区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文化氛围变差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的社区归属感值与同类研究对比较低,案例地间分异较大。(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各异,居住环境影响城市近郊型旅游地社区归属感,边远景区依托型受社会保障和邻里氛围影响更明显。[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感知的旅游效应较好,乡村旅游通过影响农户对社区地域、社区内人群情感综合体的认同与喜爱决定社区归属感; 相较于经济效应,乡村旅游背景下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更主导农户的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典型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地作为研究区域,主要对旅游开发后一定时期内的城郊休闲农业旅游所产生的微观经济社会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设计经济社会影响感知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法调查了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后一定时期内社区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方式、收入用途、收入效应、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等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社区居民收入和就业影响因子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收入用途影响、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影响、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影响和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影响等4个具体因子上,社区居民对4个因子的感知强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乡村振兴新时期下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仅能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还助力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落实。方法 文章基于筛选的2006—2022年的698篇国内乡村民宿文献,分析了国内乡村民宿研究历程,并利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概述了国内乡村民宿主要研究内容;从微观视角,以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的乡村民宿为实际案例,基于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当地乡村民宿发展困境探寻解决路径。结果 国内乡村民宿的研究历程以2014年和2017年为节点划分为3个阶段,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乡村民宿推动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助力扶贫振兴、主客体互动与游客行为等领域;重庆市城口县河鱼乡乡村民宿现存问题包括建设规划、经营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结论 当地乡村民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科学规划民宿的建设和发展;(2)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水平能力;(3)深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4)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民宿旅游体验;(5)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帮扶政策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休闲旅游实证研究——以鄢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从乡村休闲旅游产生的原因、推动力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环境及民族文化是乡村休闲旅游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乡统筹的高度重视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为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文章对游客感知理论进行了分析,旨在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指导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运用感知价值的理论对游客的需求进行多维度的具体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文章对鄢陵县休闲旅游进行了分析,从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赏花踏青游、花乡农家游和品陈化店茶游4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对于乡村休闲旅游而言,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是保持较高回头率的关键因素。从鄢陵县各版块旅游现状来看,游客从乡村景观、产品服务、基础条件和成本认知等各方面都表现得相当满意,游客回头率高,对外推荐度高,推动了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此外,文章还对鄢陵县乡村休闲旅游提出了建议,鄢陵县还需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潜力和特色,努力改善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以及开发新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与接待地社区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识别社区中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最小化潜在的消极影响和最大化全体村民的支持程度.本文以皖南古村落为案例,在调查居民旅游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将皖南古村落旅游地居民划分为热爱者、矛盾支持者、理性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五种类型.与国内已有的居民类型结果相比,本研究结果中理性支持者由2003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30%,并出现了6.2%的反对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从开始的狂热冲动逐渐向理性、成熟转化.当地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凸显,可以看出当地居民中"社区导向"的趋势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人口统计的视角定量研究了武汉市居民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表明武汉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欣赏自然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和放松身心,对乡村旅游因子而言,武汉市居民更看重食品安全、特色景观和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1.
结合数字足迹信息,采用ROSTCM6.0软件对关于沈阳市乡村旅游的673篇游记、2071条相关评论进行内容挖掘,提取高频词,并结合样本数据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推荐意向三个方面对沈阳乡村旅游形象进行分析评价,探讨旅游者对沈阳乡村旅游的形象感知,构建语义网络共识图,揭示游客需求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方法]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分析2000-2016年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程度,进而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分析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包括2000-2005年新型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受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呈波动上升趋势,以及2006-2016年,属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高度重视使城镇化指数由0.436上升至0.869,年均增长率高达0.093。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1)在人均家庭经营农家乐收入比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2)在森林覆盖率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应为正,直接效应系数为0.098,间接效应指数为0.074,影响相对较大;(3)果园面积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大,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结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影响,且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延安市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适应性理论,分析农户在乡村旅游扰动下的适应策略与适应模式,定量测度不同适应模式农户的适应结果。厘清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提出促进农户及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法]通过参与性农户评估法及二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1)旅游开发造成案例地农户自然资本丧失,失地农户由务农或务工为主的单一适应方式向兼业型与非农型转变,分化为4种不同类型的农户,且各类农户在各描述指标方面差异显著。(2)农户的生计资本衡量3个社区旅游开发后的适应结果,生计资本普遍较低且内部各维度差异明显。对比4类农户适应结果可得:复合生计型>务工主导型>旅游服务型>社会保障型。(3)通过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深入解释当下适应结果对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影响农户选择意愿,其中可借款人数是最关键的影响变量。[结论]农户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生计动态适应的影响机制为旅游开发及基于此补偿制度是农户现在生计适应活动的外部起因,按照适应类型以及收入比重,分化为4种模式农户; 现行生计适应策略使农户适应结果迥异,生计资本的储量和结构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是农户未来生计选择的直接动因; 3个社区不同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农户未来生计策略选择分异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乡村旅游形象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大圩镇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概念模型,探索并验证了游客感知形象维度与结构,并深入分析各形象维度及以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从而为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共生提供借鉴。[结果]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包含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乡村环境与设施感知、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4个维度;各维度对旅游体验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17、0.38、0.25,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17、0.25、0,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0.15、0,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0.63,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为0.49。[结论]各变量影响路径系数并不相同,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维度对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高于其他维度,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旅游体验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应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对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的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优化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潘匀艳 《山西农经》2023,(13):108-110+114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了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在此背景下乡村民宿产业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重庆市四面山景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景区兴起的民宿产业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经营模式。基于此,文章以重庆市四面山景区为例,剖析了该区域民宿发展现状,以解决乡村旅游民宿发展问题为目的,从管理监管、设施配套、品牌树立、营销宣传等角度提出了促进该区域民宿开发的新思路,旨在促进乡村民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发展主体—农村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本文选取社区居民的休闲农业影响感知的角度,在实地调研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闭农业的基础上,针对SPSS11.5统计软件数据分析结果,对休闲农业对社区居民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及居民的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郭华 《农村经济》2012,(3):47-51
增权指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以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婺源县李坑村的个案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不断得到调整,而李坑村的居民总是无一例外地处于无奈、被动与弱势的地位.要真正改变这一弱势地位,只有通过社区增权的方式以提高社区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增权理论为基础展开论述,以经济增权、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为构架,探讨我国现实旅游开发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进行增权的必要性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以固始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测度、评价和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扶贫效益、把握脱贫工作的不足和方向,构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值。[结果] 2016年固始县旅游扶贫绩效综合得分为91. 66分,根据该文确定的等级评价标准,其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良好等级。对旅游扶贫效益综合得分值贡献最大的指标是贫困户脱贫率,2016年固始县贫困户脱贫率为60. 61%,脱贫综合成效明显。通公路率、计算机普及率、基本养老保险普及率、沼气入户率是限制固始县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等级提升的主要指标。[结论]开展乡村旅游对河南省脱贫攻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最大效用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效益。且下一步旅游扶贫要着重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这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从喀斯特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出发,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繁荣喀斯特山区的乡村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为例,通过构建喀斯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