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确定10个指标,为河北省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文章基于自然灾害理论,利用2000—2018年河北省气象站点数据,计算水分亏缺指数,并通过建立农作物减产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关系来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的临界阈值,建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利用遥感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承灾体暴露性模型、环境敏感性模型和防灾减灾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1)将信息扩散模型应用于小样本事件中,弥补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可对不同级别的干旱进行风险评估;(2)干旱发生程度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极低,致灾因子是影响旱灾程度的关键因素;(3)冬小麦和夏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风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的,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呈现零星点状分布,冀中和冀南综合风险比较高,防灾减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而对于冀东地区来说,承灾体的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决定了旱灾对该区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乡村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河北省乡村雷电灾害损失严重,开展河北省乡村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对于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2010—2016年河北省闪电定位网观测数据、河北省统计年鉴及2014—2016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资料,选取地闪密度和最大地闪强度表征雷灾危险性,乡村用电量及乡村家电拥有量表征雷灾脆弱性。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得到河北省各区县行政单元风险估算值。[结果]河北省乡村雷灾极高风险区位于秦皇岛南部昌黎县、唐山东北部迁安市以及保定南部定州市,将风险区划结果与2014年乡村雷灾频次分布对比发现,乡村雷电多灾区和该文的高风险区有较高的重合度。[结论]风险区划结果可为河北省有关部门乡村雷电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的关键作用因子,并进行风险评估和区划,对于提升该地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减轻干旱损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改进的相对湿润度指数、DEM资料、地形坡度资料和1990—2016年以县(市)为单元的行政区域的人口密度、GDP、人均GDP、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数据来定量化评价山西干旱风险,从干旱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因子,构建相应的指数模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并基于GIS绘制山西省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山西省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大同、朔州、忻州北部和西部、太原南部的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最强;孕灾环境脆弱性呈东西两侧高、中间低的趋势,而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均呈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趋势;从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山西省干旱风险总体呈北高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同、朔州东部,较高风险区包括朔州西部、忻州中西部、太原大部,吕梁大部、晋中西部、临汾中部、运城西部为中风险区,临汾西部、晋中大部、长治东北部为较低风险区,临汾东部、运城东部、晋城大部、长治西部和南部风险最低。[结论]山西省干旱灾害的精细化风险区划,可为相关区域有效地开展抗旱活动提供定量化依据,增强干旱灾害防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选取山西省109个气象站1988—2018年气象资料,结合层级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山西省暴雨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ArcGIS对山西暴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年暴雨量占年降水量的比例都超过了10%,说明暴雨作为山西降水量的主要来源。山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及中部吕梁、阳泉、太原地区处于高风险区,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较大发生;北部大同、朔州地区处于低风险区,发生暴雨灾害的风险较小。实时开展暴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有助于完善当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评估模型,为地方政府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急需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为了填补内蒙古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的空白,文章针对内蒙古玉米的作物特性进行研究,利用1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风速等观测资料,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的地域特性,建立了内蒙古玉米气候区划、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气候生产潜力、气候适宜性5个方面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进行重分类和叠置分析,确定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动态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对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干旱进行了风险评估模拟。评估结果与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实际年景十分相符,证明了该风险区划方法在内蒙古地区的可行性,可以为有关部门控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防御或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农业灾害保险政策、进行风险转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建立健全草原风险管理体系,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稳定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背景下,草原保险的作用更加凸显。草原风险评估和区划作为草原保险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草原保险条款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方法 文章利用半定量化因果关系矩阵法、HP滤波模型、多种聚类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 可将锡林郭勒草原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风险区,各风险区间的差异显著,其中,低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低、承灾体脆弱性低和防灾减灾能力强的显著特点;中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暴露性水平高,但致灾因子危险性处于中等水平的显著特点;高风险区呈现出致灾因子危险性高,防灾减灾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典型特征;极高风险区呈现出承灾体脆弱性水平高,防灾减灾能力弱的典型特征。结论 在厘定草原保险费率时,应考虑多种风险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合理的草原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雷电灾害区划,对加强雷电灾害管理、确保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重要意义。[方法]综合利用闪电定位仪数据、灾情资料、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计算雷电灾害风险指数,进行重庆市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划分。[结果](1)重庆市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闪密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娄山以北,大巴山以南,密度在2次/(km2·年)以上,局部密度大于4次/(km2·年); (2)地闪强度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重庆西部、中部以及西南部的綦江、南川等地。(3)极高风险区面积132万km2,占总面积的16%、高风险区面积478万km2,占总面积的58%、一般风险区面积214万km2,占总面积的26%; (4)大娄山以北,大巴山以南的地区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等级为主,其中主城、荣昌、永川、綦江、涪陵、垫江、梁平、万州等地大部地区风险等级达极高,大娄山区及渝东南地区以高风险等级为主,渝东北的城口、巫山、巫溪等县大部地区以一般风险等级为主。[结论]通过科学地划分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能为重庆市的雷电监测预警及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宁夏23年(1993—2016年)玉米和小麦干旱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趋势,探讨各县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成因及关键作用因子,以期为宁夏县级作物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成灾综合评价法,从干旱对玉米和小麦种植的危险性、玉米和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暴露性、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干旱胁迫下的脆弱性和区域农业抗旱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作物干旱风险模型,利用1981—2016年气象数据资料及玉米、小麦生育期资料、玉米小麦产量和面积等数据,分析计算宁夏各地区的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结果] 23年间(1993—2016年)宁夏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整体上呈逐步上升趋势,玉米干旱风险上升趋势明显,最高达到45%。而小麦干旱风险趋势较平缓,干旱风险水平在30%~40%之间。品种间的差异主要在于干旱危险性指数和暴露性指数间差异较大,玉米干旱暴露度高,生育期较长,潜在蒸散量大,降水无法供应生育期内的需水量,因而玉米干旱风险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小麦干旱风险高值区分布范围较广,由于小麦生育期在雨季初期,降水量较少,且种植面积大,因而受旱面积较大。各县(市)玉米和小麦危险性、暴露性指数权重均在0. 3以上,是导致玉米和小麦干旱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结论]因此调整种植比例,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加强农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是减少干旱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雷减灾能力4个方面确定13个评价指标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实现定量化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应用闪电监测资料、土壤数据库资料、GTOP30数据集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基于目标、准则、指标层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投影寻踪方法获取指标权重,定量化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防雷减灾能力强弱,研究综合雷电灾害风险并完成等级划分。[结果]贵州省雷电灾害风险西部高于东部,整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其中西部的水城、六枝、普定、晴隆以及贵阳的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中北部为高风险区,次低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威宁及赫章西部区域、开阳东北部、平塘中东部、独山、荔波、万山、玉屏、碧江、思南、石阡、沿河的部分区域。[结论]通过灾前风险识别,可针对性的制定综合对策,为提高贵州省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江淮地区玉米涝渍指标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灾害严重,研究揭示区域玉米涝渍灾害时空发生规律对科学开展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江淮地区18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业气象资料,基于作物水分盈余指数(CWSI),引入播种前底墒,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涝渍敏感性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阶段涝渍灾害影响权重,构建适用于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等级评估的玉米综合水分盈余指数(CWSIM),并根据典型涝渍年综合指数同对应减产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划分春、夏玉米不同等级涝渍的指标阈值。[结果](1)春玉米的轻、中、重涝指标阈值依次为: 080≤CWSIM<101,101≤CWSIM<123,CWSIM≥123; 夏玉米为: 109≤CWSIM<144,144≤CWSIM<179,CWSIM≥179。(2)各阶段水分盈余指数(WSIM)分布规律,春玉米为:出苗—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呈由北向南的纬向增加分布; 吐丝—成熟期高值区位于安徽省西南临江一带、江苏省淮安市东部、扬州市及其周边区域,低值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及中部的中心区域、江苏省东南边缘,其余为中值区。夏玉米为:出苗—拔节期呈由北向南的纬向增加分布; 拔节—吐丝期高值区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低值区位于安徽省中部及临江一带,其余为中值区; 吐丝—成熟期指数呈由西向东的经向增加分布。(3)江淮地区近30年,春玉米CWSIM值由北向南呈纬向增加分布。整体指数在不同时期的排序为1991—2000年>1981—1990年>2001—2010年; 夏玉米CWSIM值由北向南呈近辐射状条带增加分布,不同时期指数排序为1991—2000年>2001—2010年>1981—1990年。[结论]安徽省沿江一带是玉米涝渍害发生的重灾区,且1991—2000年较其前后10年涝情最重。  相似文献   

1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农业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对适应于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的不同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归纳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并介绍其应用情况,总结了农业干旱预测预警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结合农业、水文等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对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和预测预警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使用的数据源的分析,明确农业洪涝灾害研究的现状,归纳农业洪涝灾害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分析农业洪涝灾害未来研究方向。[方法]文章以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洪涝灾害研究进行概述。[结果]从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源来分析,主要包括气象水文数据、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从农业洪涝灾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洪涝灾害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等3个方面的内容。[结论](1)我国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主要为区域和小流域洪涝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河流、暴雨和气候与洪涝灾害、自然灾害和社会要素的洪涝灾害以及水文模型、气候模型、土壤湿度等基础研究。通过不同研究方法研究洪涝灾害风险,高度重视洪涝灾害风险管理;(2)已经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洪涝灾害立体遥感监测体系,但基于遥感数据开展的农业洪涝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洪涝灾害监测领域,格局分析以及预警评价的研究相对薄弱;(3)农业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主要从脆弱性、影响性、适应性等角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并进行预警;(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农业洪涝风险评价中的热门方法;(5)农业洪涝灾害的评估体系缺乏统一的洪涝灾害风险理论模型与评估框架;(6)我国农业洪涝风险定量评估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下击暴流是一种特殊的强风类型,具有强致灾性,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大量工程结构和农作物造成破坏,因此对以各地发生概率和致灾损失分析为基础的灾害风险性分析有利于下击暴流强风的风险辨识、灾害评估和风险评价。方法 为研究下击暴流强风对我国各地的灾害影响,文章通过收集我国下击暴流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建立了下击暴流灾害风险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开展了下击暴流灾害风险的区域划分研究。结果 夏季为下击暴流的高发期,我国全年约2/3下击暴流强风灾害都发生在夏季,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7月;我国下击暴流强风灾害发生的频次总体分布趋势为中部多,东部次之,西部少;河北省和河南省则是全国下击暴流强风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区域。结论 根据下击暴流强风灾害风险,可以将我国大陆各地划分为下击暴流强风灾害4个风险等级区,其中风险程度最高的一级风险区分布在我国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包括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江苏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主产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全面梳理我国各玉米主产省的自然风险,可为农业经营提供参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文章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为研究基础,采用气象减产率和气象产量减产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各玉米主产省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灾损率和灾害异常指数对主产省主要灾种进行识别评价,最后通过灰度重心模型对水旱灾情的空间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该文选取地跨中国三大玉米带的11个玉米主产省份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和省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威胁较大,各主产省份的风险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波动较大。从灾种情况来看,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冷冻灾4种,各玉米主产省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普遍,受旱灾的影响最大,且近年来其影响有扩大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一线,和我国镰刀弯玉米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给我国玉米种植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很大隐患,必须加强玉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玉米灾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雨洪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属性特征,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3个方面构建城市雨洪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分级标准。采用云模型与物元分析方法耦合建立了城市雨洪灾害风险评估的云物元模型,并对南京市2011—2016年的雨洪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得到历年南京市的雨洪灾害风险等级。结果表明,南京市夏季的城市雨洪灾害风险都处在较高的等级,且南京市遭受高风险等级的雨洪灾害的可能性也在逐年增加。从改善排水管网密度、加强雨水蓄存设施建设、降低城市不透水面积、加大市政防洪投入和提升城市雨洪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南京市雨洪灾害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为辽宁省西北地区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ISDR)对农业干旱危险性的定义,分析了构成研究区作物干旱危险性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标和模型。以2009年为例,通过利用降雨、土壤、农业生产类型及地形等数据计算了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并借助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划图。[结果] 2009年作物生长期间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列为:朝阳市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沈阳市。[结论]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的划分,能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为面临干旱威胁不同的区域建立适当的防灾方法和有效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