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贫困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研究贫困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掌握当地乡村旅游空间发展规律、存在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IS技术、网络拓扑分析法和点—轴系统理论,分析了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优化路径。[结果](1)区域尺度上,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开发不充分,呈现中部—南部—北部依次递减的格局;休闲观光类处于主导类型,资源类型开发不充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县域尺度上,6区县间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明显,酉阳领先于其他区县;(3)空间关联方面,β指数为1. 01,γ指数为0. 34,Ai指数的平均值为76. 21km,平均径路长平均值为9. 28,表明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交通网络的连接度、通达度整体偏低,路网密度低;(4)结构优化方面,构建了渝东南"三级节点、两级轴线、两大板块"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系统。[结论]渝东南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开发不平衡、不充分,应尽快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充分挖掘整合特色资源,培育打造"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体系,实现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杭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以期为制定其发展策略及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一定借鉴。[方法]以杭州市28处重要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相关资料,运用旅游地理学及Arc GIS、Google Earth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对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最邻近指数R=0.651,杭州乡村旅游地在全市范围内呈集聚型分布;(2)从区(县)尺度来看,乡村旅游地的集聚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布在萧山、余杭;基尼系数G=0.804,杭州市乡村旅游地在杭州13个区(县)中的分布较为集中,地区间发展不均衡;(3)平均通达度指数为74.05km,整体通达度状况良好;(4)紧密度指数C=0.55,表明紧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路径,促进其良好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为同类乡村旅游地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考察并分析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今后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为西北地区其他省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以甘肃省在建的20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规律,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最邻近指数R=0.71,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地理集中指数Z=26.73,均匀度C=0.016,表现为非均衡集中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根据核密度分析的集聚程度,将示范村空间分布划分为三大片区,共形成5个中心区, 1个次中心区。[结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区域分布呈现出非均衡集中型状态,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示范村密度在空间上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政策、人口与经济、客源市场与交通、文化等人文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农业生态旅游空间分布有利于合理优化和调整旅游资源,同时评价农业生态旅游为其进一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文章利用空间分布密度和最邻近点指数分析广西农业生态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模糊层析综合法对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广西14个市区的农业生态旅游存在差异,北海市(2.45)、钦州市(1.08)、梧州市(1.04)、贺州市(1.02)、来宾市(1.01)的最邻近指数均大于1,属于随机型分布;防城港市(1.00)和百色市(1.00)的最邻近指数等于1,属于均匀型分布;贵港市(0.98)、河池市(0.98)、柳州市(0.96)、玉林市(0.95)、南宁市(0.92)、桂林市(0.86)、崇左市(0.75)的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属于凝聚型分布。此外广西农业生态旅游的综合评价结果得分36.52,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结论]在现有广西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挖掘各地特色,提高农业生态化建设,促进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分析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对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探究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地理联系率探析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配合度。采用回归模型从整体上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得到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结果]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具有4种类型,农事体验类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43.46%,乡村文化类所占比重最低为2.30%。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4种乡村旅游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都呈现集中分布, 4种类型的景点与人口和经济的配合度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均衡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外,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仅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不同经济区相关系数差异较大。[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既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拓展乡村旅游类型,提高乡村文化类景点的数量和比重,促进重庆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不同经济区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确立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旅游吸引形式,基于各种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研究,以期为各省市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利用ArcGIS10.2,使用最邻近距离法、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多尺度视角下对2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聚集分布状态;(2)示范点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示范点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围,以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分布密度最高,珠三角、闽东南等地次之;(3)无论省域尺度还是县域尺度,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正自相关性,表明示范点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4)示范点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客源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结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示范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省市应突出差异竞争,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核心区域辐射周边的效应,实现休闲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上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重庆市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空间结构进行整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数据统计法和文献查阅法对各区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rc GIS软件分析乡村空间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指数,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重庆市乡村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山地类型的居民点面积占到56. 4%,丘陵面积占37. 5%,平坝所占比例为6. 1%;大渡口区和南岸区村庄密度最大,分别为0. 31个/km2和0. 39个/km2,分布密度从内而外逐渐减小;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包括地形因素、交通条件、城镇化水平和耕地因素等。[结论]重庆市乡村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特征与城乡距离有关。为了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建议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乡村空间布局进行优化重组,为我国乡村空间结构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空间角度分析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同时深入探讨其驱动力,全面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以郑州市为例,通过洛伦兹曲线、最邻近指数、地理联系率和基尼系数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进而选取24个驱动力指标,通过计算相关性系数对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惠济区、登封市、二七区等市区;(2)但各市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上街区的最邻近指数大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均匀型,巩义市、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航空港区的最邻近指数小于1,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凝聚型;(3)郑州市各区的地理联系率均在94%以上,基尼系数均小于0300,说明郑州市整体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均衡。(4)郑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24个驱动力指标均正向相关,其中乡村特有的景观、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村的数量、农民人均收入、民宿、停车场数量、道路标识系统的完整性和互联网覆盖率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乡村旅游空间分布受多个驱动力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所差异,因此有必要优化调控驱动力系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化以及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4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 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地表起伏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地貌复杂多样,地表起伏度大,通过对重庆各区县地表起伏度研究和计算,可定量了解重庆山水起伏骨架指数。以空间分辨率为30m、投影为WGS84_UTM的ASTER GDEM V2全球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在ArcGIS10.1中利用投影面积比法计算重庆各区县地表起伏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表起伏度与2008~2013年各区县农业生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系列模型。结果表明:1重庆西部较为平整,地表起伏度比中、东部地区低,地表起伏度最大的是东北部的城口、巫溪、巫山,最平整的是西部的荣昌、潼南、大足。2基于重庆市31个县域的统计分析,地表起伏度标准化指数每增加0.1,粮食单产减少约0.37t/hm~2,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约1.1%。3地表起伏度对耕播面积比例影响力最大,其可决系数R~2达到0.8859。4农业产出不变时,农业投入随地表起伏度的增加而增加,地表起伏度与综合指标(农业产出投入比)所建指数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8296。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柑橘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对于重庆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了综合比较优势法测算了重庆市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了重庆市柑橘表现出较高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因和进一步提高重庆市柑橘区域比较优势的限制性因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的水贫困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分析,为解决西南地区水贫困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找到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方法 文章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从资源、设施、能力、使用和环境五方面确定22个指标构建重庆市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对重庆市水贫困进行测度,并利用GIS软件,依据自然断裂点法,对重庆市的水贫困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将其划分为高水贫困区、较高水贫困区、中水贫困区、较低水贫困区、低水贫困区5个差异区域,同时利用GeoDa软件对水贫困测度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1)重庆市水贫困资源系统和使用系统指数等级偏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渝西和主城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县,设施系统和能力系统指数等级偏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等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环境系统指数等级偏高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且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2)重庆市水贫困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椭球状”结构,高水贫困区、较低水贫困区、低水贫困区占比较少,较高水贫困区、中水贫困区占比较多。不同的水贫困区存在不同的问题和成因,需根据不同水贫困特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综合治理重庆市的水贫困问题。(3)重庆市水贫困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主城的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和沙坪坝区,低值区分布较集中,高值区分布较零散,无高高集聚区。结论 重庆市水贫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不同的水贫困区存在不同的问题和成因,可从以分别对各区域水贫困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5.
重庆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以重庆市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分析重庆市景观生态现状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内容,对重庆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重庆生态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东方橄榄油"之称,油茶籽油是当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油。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均非常重视发展油茶产业,众多优惠与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种植与加工企业等多方力量积极投身油茶产业的热情。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加速上升期,重庆是我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地区,发展重庆油茶产业对确保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重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及重庆生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重庆生态油茶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发展重庆生态油茶产业的对策:(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基地建设;(2)推广高效生态种植技术,提高油茶产量;(3)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与精深加工工艺;(4)加强产品质量控制,为市场提供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17.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的年轻直辖市,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文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首先分析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状况,然后提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三位一体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最后,研究提出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五项改革措施,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村要素流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区域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锡尔指数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两者的目标效益出发,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合川、永川、江津、纂江、涪陵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开州和万州等区县属于农业经济高水平区域;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大部分区县属于较高水平及以上,而渝东北和渝东南除万州区和黔江区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区域间差异对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总体差异影响较大,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功能区间的要素流动、交通改善、区域合作等原因促使其区域内差异的缩小,而区域间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各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可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基于区域差异来源分析,重庆市应结合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农业土地利用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试点,由于人多地少,农业发展特别是在土地利用方面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重庆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在这个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区,发展生态农业尤显必要;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目标、措施、当前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小康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战略性意义。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部刺激因素与外部需求环境皆出现深刻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重庆市自"十二五"以来,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文章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参考联合国HDI(人文发展指数)度量方式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且重庆市内部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重庆各县市应紧抓"新常态"带来的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产业链条,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