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 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 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46%、49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 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 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1)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 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2)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 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3)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4)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5)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究花江示范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特征。[方法]研究基于2000—2017年5期时间序列影像获得的一级景观类型的土地覆盖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景观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聚集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花江示范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时间跨度上呈缓解趋势,但整体上仍以中度和高度等级为主,其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50%以上,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区域差异,中度等级在各个村组都有较多分布,高度等级主要集中分布在峡谷村、查尔岩村和银洞湾村。(2)花江示范区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布聚集现象显著,其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两极化不断增强,且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异质性及复杂性增高。(3)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及人类活动强度成为景观破碎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分布区的景观破碎化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而大部分仍处于较低水平,石漠化治理措施力度还远远不够。[结论]研究结果为花江示范区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研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对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进行空间聚集演变分析,研究表明,其在景观空间相关性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测度怒江州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文章借助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PLUS)及当量因子法计算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选取2013年和2019年两期遥感数据及2013—2019年NPP和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价格数据进行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采用PLUS模型对2025年怒江州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模拟的效果较好,其总体精度为82.3%,FOM值为0.26,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2) 2019年自然情景下的ESV为764.18亿元,2025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耕地保护情景的ESV分别为759.42亿元、764.16亿元和762.80亿元;(3)生态价值敏感度小于1,表明怒江州ESV对生态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4)在生态价值变化度中,林地和水域变化度大于1,说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对怒江州ESV的影响大。[结论]怒江州土地利用变化度小,生态系统服务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哈尔滨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对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哈尔滨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5003240.42万元;到2020年该值达到5107551.83万元,规划期内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04311.41万元,增加幅度为2.08%,生态价值的总增加量为127018.2万元,生态价值的总减少量为22706.81万元;研究期内,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草地面积净减少;林地、园地面积净增加;由于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幅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减少的幅度,因此弥补了其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下降。研究结果说明该规划对哈尔滨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多样性、景观要素特征、景观空间构型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2002、2011年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农田、林地集中连片分布,使得研究区整体破碎化程度不高,但从不同景观类型来看,草地、滩涂、坑塘、沼泽等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加剧。河流的连通性最佳,分布广、面积较大,发挥着生态廊道的作用,其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最大,影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强水源地林地的保护,从源头保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旱田是研究区内面积最大景观类型,其与河流连接紧密,所以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对河流的影响较大,需加强农田的面源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2002—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2002—2014年期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02年的1350 3 Nat上升到了2014年的1362 3 Nat。(3)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4)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2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出现上升趋势。[结论]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连云港2期海岸带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应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定量分析了海岸带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了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为1.61%;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愈加破碎化的态势;2002—2017年,连云港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了23.60亿元,水域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为87.19%;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景观格局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的关联程度的排序为:聚集度蔓延度分离度多样性与均匀度斑块密度斑块数。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连云港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风险指数等,分析了2000~201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效...  相似文献   

11.
Ricardo's discovery that the rents of agricultural lands arise essentially ou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an be restated by saying that the rent of land should depend on its marginal product. In come countries the Ricardian situation persists; where agricultural labour has “nowhere else to go” rents rise as a func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density. The paper reviews the measures of marginal product which have been made using three methods of estimatio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Cobb Douglas): estimates made by precise linear programming; and estimates of the “residual” income to l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in countries at all stages of development ranging from African hand hoe agriculture to Australia and Belgium, and for a range of farm sizes. There are fewer examples of measures made by the other two methods; they are more suitable for use in advanced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分析土地资源的消耗特点,从土地资源的供给力、非正常消耗率的角度,阐明了节约用地和严格控制土地资源消耗的紧迫性.系统地提出了土地资源消耗方式转变与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形成过程与数量模糊不清,农民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文章从土地发展权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区与建新区土地增值收益形成过程,从土地自然增值与人工增值等方面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确定了增减挂钩中拆旧区与建新区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方法,并选择辽宁省典型项目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发展权理论构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增值收益测算模型与方法测算结果均有土地增值收益存在,且当建新区用途为商住业用地时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高于建新区为工业用地时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测算在增减挂钩中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一般在600元/m~2左右。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指出应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而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村民依法向当地集体经济组织申请取得宅基地使用权才能合法使用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申请取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前提与基础。理论界与学术界对宅基地使用权取得予以高度重视,但主要观点散见于用地标准、"一户一宅"等方面论述中,鲜有系统的、全面的关于宅基地使用权取得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论述。文章对宅基地使用权申请取得的概念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土地及宅基地制度政策的演变。从申请取得资格的认定、申请原则与面积标准、审批与监管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宅基地取得制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际,从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合理认定申请取得资格,完善申请取得原则与面积标准,严格申请取得的审批、加强监管等方面提出改革与完善的建议,以期为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进而为我国深化改革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明确耕地整治建设等别目标研究,确定各分等因素的现实和自然等潜力,并准确识别项目区的主控因子及其可提升程度,便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措施,并对整治建设工作效果作出科学的预期性评判。[方法]基于2010年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和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通过加权求和得到项目区不同作物各分等因素的平均质量分值,运用自然等提等潜力指数模型得到项目区耕地的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并识别耕地质量提升的主控因子。[结果]中江县集凤镇、南华镇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主控因子为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坡度、岩石露头度、有机质含量,项目区的省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1.33等,理论潜力为1.48等;国家级耕地自然等提升现实潜力为2.46等,理论潜力为2.62等。[结论]耕地质量提升的现实潜力可以作为土地整治建设的耕地质量等别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土地生产率公式中的时间因子,叙述了时间因子在渔业上的划分,时间与面积、产量的关系,以及时间因子对土地生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清土地国情珍惜有限土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和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一是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二是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三是土地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相匹配;四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明显;五是耕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少;六是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七是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八是地权制度要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从耕地保护目标论耕地保护机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耕地保护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耕地保护目标在耕地保护机制中3个层次的体现,提出了耕地保护机制应具备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农地资源价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农地资源价格特征和构成。农地资源作为土地资产的一种,其价格具有外溢性、市场失灵性、影响因素复杂性等特征。农地价格和其他土地一样具有二元性,即包括农地物质虚幻价格和农地资本次生虚幻价格。从农地产生效益的角度看,农地价格包括农地社会效益价格、农地生态效益价格和农地经济效益价格。作为农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真正把握住县可让渡的价格仅是农地真实的价格中的极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