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一补”水价改革节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长期靠超采地下水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的地下水超采使桃城区已成为冀枣衡地下深层淡水沉降漏斗区的中心。在如此严峻形势下,该区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于2005年8月首创"一提一补"节水制度。本文利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332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倍差法模型定量分析桃城区农业水价改革"一提一补"实施后农户灌溉用水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政策对玉米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小麦种植上,试点村农户比非试点村农户的灌溉用水量显著减少了20%以上,可见"一提一补"水价改革有利于缓解华北平原的地下水超采形势。  相似文献   

2.
桃城区“一提一补”节水激励机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衡水市桃城区用水实际,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以农业节水为重点,以水价调节为手段,提出了“一提一补”节水激励机制,并将该机制在桃城区40余个村进行了试点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一提一补”节水激励机制体现了多用水受罚、少用水受奖的激励节水理念,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动了农户节水积极性,使农户从“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为农业水价改革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作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农业水价机制创新的一种模式,研究其模式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已有文献,在与水利部门、村干部和农户访谈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的内涵,总结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政策试点工作的进展和初步成效,重点分析"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基于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地下水超采区"一提一补"农业水价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业灌溉水费“暗补”改为“明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国内外水价政策,得到以下启示:对农业灌溉水费实行单纯的"暗补"是低效的,与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相适应;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明补"是改变农业用水低效的最有效方式,应改变我国农业灌溉不收水费的"暗补"方式,实施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分析了农业灌溉水费"暗补"改为"明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实施"提补水价"节水激励机制、节水效果明显为例,说明农民易于接受水费征收与补贴并举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生产函数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以及排序选择模型,对农户意愿灌溉水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灌溉费用投入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户的蔬菜种植比重、玉米种植比重和小麦的种植比重越大,农户意愿灌溉水价越低;在灌溉水价提高时如果农户选择调整作物结构或选择节水,农户意愿灌溉水价就越高。农户实际灌溉水价与农户意愿灌溉水价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在于该流域的实际灌溉水价的变动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气候变化下跨尺度变量对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多数为定性研究,很少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探索跨尺度变量在干旱影响生计脆弱性中的作用。[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18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跨尺度变量在干旱影响生计脆弱性中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结果]干旱对农户生计脆弱性有显著影响。在干旱影响生计脆弱性的过程中,个人尺度的“户主年龄、感知的气温最大值、降雨量变化、干旱程度变化和灾后信息渠道”与农户尺度的“批发市场距离和集市距离”起到了调节作用; 农户尺度的“三代直系亲属的户数和生产机械指数”起到了中介作用; 而村庄尺度的“工程措施”,既没起到中介作用,也没起到调节作用。[结论]用中介和调节效应反映了跨尺度变量的交互作用,在跨尺度效应的实证研究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弥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这为制定减少农户生计脆弱性的政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愈渐严峻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稳定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在论述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发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的要求:提升改革工作效率、抓住高效节水核心、提升农户用水商品意识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绿色评价。[结果]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过程中,在实现节水、提升效率、加强分工、推动技术推广和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以不同形式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结论]研究显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改革工作地进一步落实,适应农业绿色发展新形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当前国内玉米供需新形势,通过研究影响玉米供给的主要因素,探究农户种植行为改变动因,从而为保证玉米稳定供给提出建议。[方法]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地区1999—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Nerlove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玉米市场价格对农户玉米生产决策的影响显著,玉米供给短期价格弹性较低,长期价格弹性较高,玉米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大豆市场价格、自然风险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由于收储细节不够完善、收购企业单方面标准使得临时收储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发挥作用有限。[结论]在临储取消后政府应积极搭建玉米产销协作平台,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平台建设,保持“价补分离”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价格是影响农民生产决策和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关键因素,价格支持政策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通过价格支持政策对种植面积影响机理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政策效果评价及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基于理论框架的构建,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借助1998—2016年全国15个小麦主产省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价格支持政策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价格支持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农户对价格的预期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 最低收购价政策对面积增加的政策效应强于之前实施的保护价政策,且在政策执行区预期价格提高带来的面积增加效应显著大于非执行区; 种植习惯对小麦种植面积的影响最大,价格因素是农户生产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结论]价格政策可以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价格调整应该兼顾农民预期价格的变化,加快构建多元的政策支持体系,采取诸如保险、直补、科研等多种措施,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冯欣  姜文来  刘洋 《水利经济》2023,41(4):36-44
针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相关政策与各方利益诉求背离,阻碍了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的问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关系、利益诉求以及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制,初步建立起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体系;利用Mitchell评分法和专家打分法,实现了对改革中各方利益的定量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突破改革困境;利益评价结果整体呈现“政府>农户>社会机构”“供给方>使用方>支援保障方”的情况,改革中应强调政府部门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引导农户、农民用水协会及社会机构参与和配合改革工作开展,需要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强筋和弱筋小麦主要影响因素,为决策部门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进行小麦供给侧改革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文章运用农户调查问卷和Logistic模型,以农户是否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为因变量,用反映农户户主特征和家庭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化组织情况、区域政策支持情况的10个变量为自变量,对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是否与企业或者合作社签订协议、是否统一供种、所在地区是否享受价格补贴政策等自变量具有正向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农户家庭劳动力个数、农户文化程度等自变量具有正向影响,达到5%显著水平,农户非农收入比例具有负向影响,达到10%显著水平。[结论]农户是否与企业或者合作社签订协议、是否统一供种、所在地区是否享受价格补贴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扩大统一供种力度、加大价格补贴,是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部分地区进展相对滞后。利用制度变迁及制度配置理论,分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困境的主要特征是部分地区小农户对农业水价提高的接受意愿较低,客观上造成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难以发挥作用。该困境的核心成因是奖补政策无法缓解改革中的小农户风险,具体表现为:小农户对已有非正式农业用水制度的路径依赖,催生了对农业水价新制度的适应风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初级制度不够完善,加剧了农业水价提高后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风险。提出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农业水价改革的微观主体管理模式,将生存灌溉补贴和农业保险补贴纳入奖补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提高小麦的技术效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测算小麦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小麦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保障国家口粮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调研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及一步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土地细碎化和土地质量对小麦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全部样本的技术效率差距较大,规模经营农户的技术效率高于小农户,农户技术效率最高的种植面积为67~333hm2,代表小麦种植的适宜规模。从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土地质量都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为了提高小麦的技术效率,应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深入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因地制宜地选择土地修复路径; 实行精准补贴,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1978~2014年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 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809.1kg/hm2,总体波动幅度大于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波动幅度。(2)研究期间,省域玉米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中国玉米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省域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量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东北区和华北区的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省域玉米单产增加量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省域单产以趋势增长为主,但年际间的波动较剧烈。[结论]1978~2014年,省域间玉米生产分异特征明显,建议制定差别化的玉米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识别影响农户粮食(小麦、水稻、玉米)收获损失的主要因素,分解各因素的影响大小。[方法]文章采用OLS回归方法识别粮食收获损失影响因素; 利用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分解出各因素的影响大小。[结果](1)目前农户粮食收获环节损失均高于国家机械化生产技术要求,并且在收割环节损失率要远高于田间运输环节损失、脱粒环节损失和清粮环节损失小麦、水稻、玉米的平均收获损失率。(2)导致粮食收获损失的前五大因素依次是,小麦:异常天气、过熟期收获、严重虫害、小规模种植、未购买农机服务,合计解释了5767%的收获损失; 水稻:严重虫害、异常天气、间作套种、不富裕的人手、对收获粗糙的态度,合计解释了5074%的收获损失; 玉米:严重虫害、异常天气、赶种下茬作物、对收获粗糙的态度、较高的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合计解释了4694%的收获损失。(3)天气和虫害是造成粮食收获损失的最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2917%的小麦收获损失、3839%的水稻收获损失和3091%的玉米收获损失。[结论]恶劣天气和严重虫害是导致农户粮食收获损失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农户可以通过购买农机服务、改进对收获的态度、收获期间保障充足的人手等方式降低粮食收获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价格政策是影响农户供给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小麦价格政策对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影响,有助于理顺小麦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制定补贴方案,合理调控市场供求,确保口粮安全和农民增收。[方法]文章选取小麦产量、播种面积、综合价格政策等指标,分别构建C—D函数模型,以衡量各变量对新疆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影响。[结果](1)对小麦产量有正向影响的指标按其作用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小麦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而农业劳动力和农作物成灾面积对小麦产量具有负影响。(2)有效灌溉面积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农作物受灾面积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小,综合价格政策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19。(3)综合价格政策对新疆农户供给行为的影响机制是通过影响小麦播种面积进而影响小麦产量供给。[结论]扩大绿色有机小麦生产规模、增强价格政策调控、提升小麦有效灌溉水平和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是提升新疆小麦供给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文章评估了价格支持政策对不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平均效应与动态效应,并测度多种价格支持政策的交叉政策弹性。[方法]基于1998—2016年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省份面板数据,设立对照组,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 DID)评估价格支持政策平均效应与动态效应,并构建粮食作物供给反应(Nerlove)模型测度价格支持政策的交叉政策弹性。[结果](1)价格支持政策对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按大小依次为玉米>水稻>小麦,对大豆播种面积变化影响不显著; (2)价格支持政策持续时间越长,对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推动作用越大,对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的推动作用较为稳定; (3)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变化主要来自自身价格支持政策,水稻播种面积变化除了受到自身价格支持政策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作物政策影响,大豆播种面积变化对玉米临储政策反应敏感,对自身价格支持政策反应不敏感。[结论]在制定粮食政策时既要区分政策及其持续性对不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差异,又要注意在同一地区实施多种粮食政策时,可能对不同作物产生交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方式变迁,土地质量差异造成的生产差异会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造成的人力投入减少而更加显现。针对农户的市场经济行为,文章从理论及实证角度探讨农户农业劳动投入减少时农户生产决策的变化,并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该文运用多元回归模型,从土地资源异质性的视角分析了劳动力非农就业后在不同地势耕地的农业生产决策变化。[结果]劳动力非农就业明显影响了农户种植决策,在质量较高的平地上,农户的生产决策是种植机械化生产使用高的粮食作物来减少劳动力投入下降,在质量较差的山坡地上,农户的生产决策是降低对山坡地的使用强度来解决劳动力投入不足问题,具体表现方式是降低粮食种植面积以及抛荒方式来分配家庭农业劳动投入。[结论]不同地势耕地利用强度将会出现不同变化,平原以及交通便利地区,可以通过机械来替代人力投入,交通较为不发达的山区丘陵地区,需要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来解决山区丘陵地区的抛荒问题。政策支持方面,鼓励中低产田提高产品产量与提升降本技术,保障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