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基于河南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分析了我国机械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运用Panel-data模型对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劳动力的替代,但与劳动力、耕地和化肥等生产要素并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因此,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使机械化全面促使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2021,(6):41-49
文章采用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短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YS-GMM方法对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其构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三种收入类型均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可支配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较大.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粮食产量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效果,其中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对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通过粮食产量产生"部分中介效应"和劳动力转移产生"遮掩效应"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对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揭示中国辛辣类蔬菜外销竞争力情况,促进我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发展,并为相关农产品贸易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反距离平方的权重矩阵测度了各伙伴国经济空间关联程度,并以2011—2020年中国对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的贸易额为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GDP、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总产量、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单产和绿色贸易壁垒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且贸易距离整体上对RCEP伙伴国的出口贸易额呈现正向的促进作用,RCEP伙伴国GDP和中国辛辣类蔬菜总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中国辛辣类蔬菜单产对中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的空间影响不显著。结论 中国对RCEP伙伴国辛辣类蔬菜出口贸易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即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现象,建议强化伙伴国空间关联度、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和完善质量标准体s系。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罗富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3):193-200
[目的]通过分析农业地理集聚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的影响,为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区位商法对丘陵山区农业地理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农业地理集聚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丘陵山区农业地理集聚度逐步提升,而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具有显著的跨期相关性,农业地理集聚是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结论]要深入推进丘陵山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农业地理集聚度;要着力构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培训投入力度;要积极引导丘陵山区闲置土地向特色优势产业流转,积极鼓励丘陵山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8.
刘竞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64-73
[目的]考察中国农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农业集聚重心与农民收入重心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文章利用了1985~2015年相关农业产量统计数据,运用了重心分析方法。[结果]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下西进特征,但不同农作物的表现有所不同。谷物1985~2015年整体呈现向东偏北特征,豆类整体呈现向西偏南特征。谷物等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豆类等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从农民收入重心看,农民收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北上东进特征,2009年后,呈现南上西进特征。农业集聚重心与农民收入重心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业集聚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结论]农业集聚程度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通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集聚程度,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进而影响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构建2014—2018年三期面板数据,应用固定效应和IV-2SLS模型研究了农机服务和农机自营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和收入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两种技术采纳方式背后的家庭特征差异,归纳出农机服务促进小农户生计多元化、农机自营促进生产专业化的主要特征。研究发现:(1)农户采纳农机服务会促使家庭劳动人口中纯农业劳动力转向兼业,该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平原地区、全程机械化程度高的粮食品种产区以及农业生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农户中,且受到土地规模的负向调节作用;而自购农机对家庭劳动力结构无显著影响。(2)农机服务通过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家庭工资性收入,劳动配置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农机自营则主要通过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家庭农业经营收入。(3)倾向采纳农机服务的家庭土地规模较小、农产品消费不过度依赖自产,户主更多为女性,由于年龄和身体健康原因不适宜高强度农业劳动或专职经营农业,且户主教育程度较高、更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有关农地经营规模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影响方面,文章基于农业要素投入的视角,就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我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理论分析法、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综合评价法。结果 (1) 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2) 从影响路径看,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中介效应为负;(3) 在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中,资本中介效应显著为负,而劳动中介效应与要素组合中介效应并不显著,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资本中介效应表现出来。结论 要大力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降低这一过程中资本要素投入大量增加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蔓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及现实效应,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解析理论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全球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特征,测算27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1—2018年的城市蔓延指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城市蔓延通过“借用规模”和“聚集阴影”两条路径对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产生积极与消极影响;总体上中国城市蔓延不利于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相邻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影响效应在4大地区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适当调控城市蔓延现象并注重地区差异与空间关联性,坚持紧凑性土地开发利用,增强城市生态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特别是短期内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秩序和物价稳定.基于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期货价格和货币供给的增长在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方面的差异性,并提出稳定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相关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S-W模型有关假定条件的修正,建立了修正的S-W模型,论证了贷款人的信息生产能力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引入农业保险,考察了农业保险对贷款利率、信贷风险及贷款人收益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辖内6县(市)的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展示了农业保险能够增加农村信贷机构的收益并降低参保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与信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规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但可以降低农村信贷配给,而且能够降低信贷风险并增加贷款人收益。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业保险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壮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兵团与地方棉农的比较,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探讨棉农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棉农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棉花种植规模并不是影响棉农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主要原因;家庭收入、棉花收入比重和灾害损失比重才是影响作用较大的因素;保险供给制度对于棉农是否购买农业保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