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8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药物使用情况、用药过敏史、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参考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使用的药品种类相关。138例患者中68例停药后治愈,占49.3%,70例经对症治疗后显著好转,占50.7%。其中,102例对原有疾病的治疗影响较小,占73.9%,28例病程延长,占20.3%,8例病情加重,占5.8%。结论医护人员应根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的360例ADR报表,将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等情况输入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360例ADR报表中引起ADR最常见的药物为泌尿和生殖系统药物共142例(占32.20%),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33例(占30.16%)和抗菌药物121例(占27.44%);静脉滴注途径引发的ADR为157例(占43.61%),口服113例(占31.39%);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为141例(占30.13%),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34例(占28.63%)。结论做好ADR监测工作,以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深入探索讨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医院上报的39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DR病例男女比例为l:1.11;ADR发生于各个年龄组,<10岁年龄组中ADR病例占22.70%;一般或常见的ADR占73.80%;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2.87%;抗感染药物引起ADR为最多,占总数的74.3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73.80%。结论合理规避引起ADR的临床因素,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至2018年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4例ADR中,66~8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768例,占41.20%);女性患者984例,略多于男性(880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1.33%;发生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菌药品,其次为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ADR类型主要为一般ADR,导致严重的ADR主要是抗肿瘤药;ADR转归情况以痊愈和好转为主,两者占94.31%。结论老年患者更易发生ADR;抗菌药、抗肿瘤药等ADR发生率较高;所有剂型中注射剂型ADR发生率最高;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门诊近几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门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12例,并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2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为35天~88岁,不同年龄组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比最高;212例报告中联合用药占57.08%;药品种类以抗感染类居首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累及患者的皮肤及附件等。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会对临床用药合理性产生影响,应对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的81例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1例ADR中,抗感染药占45.7%,中药制剂占14.8%。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检测和规范使用,减少或避免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医医院2014年通过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报告ADR监测网的106例ADR报告,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联用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06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5岁,其中以大于50岁的患者居多,共57例,占53.7%;发生ADR患者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涉及药品共9类,以使用抗感染药品出现ADR最多见,中药制剂次之;两药联用最多见,占51.9%;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共27例,占25.5%;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次之;治疗后56例患者治愈,50例好转。结论由于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临床需提高对ADR的重视程度,加强对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成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报告,通过帕累托图来分析发生ADR的患者年龄、累及器官/系统、药品种类以及不合理因素。结果共收集ADR报告401份,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较多(208例,51.87%),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消化系统(354例,67.82%),品种以理血类中成药(165例,41.15%)为主,不合理因素主要为用法用量不适宜(45例,38.46%)。结论临床用药应全面考虑ADR影响因素和用药合理性,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29例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为临床医生使用中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我市医疗单位2010~2011年发生的129例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分析,探讨其原因。结果 129例中药不良反应按WTO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I级2例(1.55%)II级37例(28.68%)III级65例(50.39%)IV级25例(19.38%)。其中60岁以上患者65例占(50.39%),药物剂型以中药注射剂型最常见78例占(60.47%),不良反应中累及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多49例占(37.98%),其次为引起药物热37例占(28.68%)。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以老年人多见,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且较严重,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促进合理、安全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发生并上报的ADR报告155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反应状态、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55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3类78种,其中抗感染引发的ADR最多;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127例(81.94%);ADR状态为新的有86例(55.48%),严重的有10例(6.4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有76例(41.08%)。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收集更多临床用药信息,为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遵义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72份ADR报告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结果 272例发生ADR患者中,新的ADR有23例(占8.46%),严重的有4例(占1.47%)。女195例(71.69%),男77例(28.31%);19~44岁年龄段发生率最多(34.56%)。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滴注ADR发生率最高,达67.28%。ADR发生率品种最高的为抗感染药物,达39.71%,其次为中成药(17.65%)、妇产科用药(8.82%)和血液系统用药(6.62%)。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达157例。67例存在超药品说明书给药,主要为超适应人群和超适应证。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尤其是重点关注儿童用药、静脉滴注给药、抗感染药物及超药品说明书引起的ADR,药师应加强ADR相关培训和ADR数据分析,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患者服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出现的不良反应,引导全体医护工作者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朝阳市结核病院2012年4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使用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方便患者服用的同时亦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加强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药物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3.
徐静姝 《经济》2012,(5):92-93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层出不穷。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效益与风险并存。药品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尽管各国为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建立了一系列严格的药品准入制度,但受科技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限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难以避免。据统计,美国住院病人的严重ADR发生率为6.7%,致命ADR发生率为0.32%;1994年有221.6万住院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导致10.6万人死亡,死亡率高于肺病和糖尿病。我国住院人次每年5000多万,发生ADR的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有近20万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到的65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ADR的药物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静脉给药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提高安全用药意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鄂州市中心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到的6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68例ADR报告中,男性(40例)发生率高于女性(28例),其中,儿科发生率最高,达39.7%;ADR发生的药物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占42.6%;其次是青霉素类,占38.2%;以注射途径给药引发居首位,共64例,占94.1%;ADR累及到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黏膜最为常见,占75.0%;转归中,痊愈37例,好转31例,分别占54.4%和45.6%。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仍普遍发生,应加强其监测并重视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减少甚至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就10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展开深入的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100例,重点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案例的临床表现、可疑药品、年龄、性别等资料。结果 10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轻度25例,占25%;中度45例,占45%;重度30例,占30%。其中B型反应62例,占62%;A型反应38例,占38%。有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较为严重,救治无效而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诊抗生素用药使用不合理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改善措施,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门诊药房所整理的门诊处方2 650张,进行抗生素种类和用量的回顾性分析,并对使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研究。结果 2 650张门诊处方中,有289张处方使用了抗生素,占10.9%。其中以头孢类为首,其次为青霉素和克林霉素类。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有10例,不良反应率为3.5%。共检出不合理用药处方42张,不合理率达14.5%。结论目前在门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中依然存在不合理应用所致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此,医院应引起重视,在抗生素的使用中应形成一定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意识培训和用药谨慎性。以确保抗生素的规范、合理、有效的使用,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多西他赛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阜新矿总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导出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应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的患者的病例,收集多西他赛相关ADR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获取的273例病例中,52例患者出现多西他赛相关ADR,其中男16例,女36例;40~55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为28.26%;体表面积与多西他赛的体内过程无直接关联;乳腺癌在全部原患肿瘤中排名第一,ADR上报15例(32.61%);使用剂量>75 mg/m^2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33.33%,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22.22%;多西他赛联合铂类药物ADR发生例数最多,为26例,占25.00%;多西他赛引发ADR最常见的累及器官为血液系统,共计34例次,占55.74%,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骨髓抑制。结论不同个体采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出现的ADR差异较大,并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早期评估和用药监控,从而降低患者ADR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医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抽选我院发生的9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研究表明,从性别方面分析,男性发病率明显少于女性;统计年龄分析,高于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头孢霉素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其次为青霉素类药物,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医院应规范抗菌药物应用,并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可对不良反应发生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档案记录的21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药品种类和类别,以及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包括用药方法、药物器官系统、报告科室等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在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中,由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位居药物类别首位,其次为抗菌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是免疫系统损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