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成化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服务业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其规模和效率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成化发展的专业化集成、一体化集成和价值链集成等战略,并分别从政府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祝新 《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人力资本、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竞争秩序和环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的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鹏  李军花 《产经评论》2020,11(2):17-33
城市群经济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成为创新扩散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分布与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及城市群形成创新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从产业互动外部性与产业集聚外部性角度切入,将城市群作为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利用2003-2016年我国七大城市群1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集聚及相对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进而探讨这种影响在城市群之间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1)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某一城市创新力受当地和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水平的影响。(2)就全国整体而言,对城市创新力有持续性影响的主要是相对多样化集聚而非相对专业化集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价值链形成动态比较优势来实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3)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集聚程度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模式的城市群内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通过直接为东道国制造业提供服务,促进东道国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制造业外资进入等多种途径促进东道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外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促进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提高了我国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制造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外资与制造业的空间和产业关联度,大力利用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服务业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对其他产业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衡阳是一个老工业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升反降,这与衡阳市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充分认识衡阳服务业发展状况及问题,探讨服务业与整个经济保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是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选取国内22个省、市2005~2009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法和Theil指数模型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及差异度,然后运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进一步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适宜性。结果表明:(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具有地域不均衡性;(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差异在2005~2009年间呈波动型变化,集聚差异总体较大;(3)除北京市外,其余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适宜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发达的经济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制造业升级和整体产业链竞争力低三大突出矛盾,应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国际分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互动角度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红艳 《经济前沿》2008,72(2):68-73
在现代发达的经济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制造业升级和整体产业链竞争力低三大突出矛盾,应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国际分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互动角度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将不断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业比重和人均收入水平在经济发展的任一阶段部呈现高度正相关。本文的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比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199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以及目前我国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是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它并不能说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低。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6,(1)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发端于知识局域溢出,而城市等级体系演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理表现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单位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0.354个单位的提升;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总是依赖核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极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群区域的工业增加值相对比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发达的现代生产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陕西省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深化专业化分工,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工业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今后浙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众多因素中,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根据2004年至2007年的数据(此数据为最新统计数据),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绝对优势,增加值超过消费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呈持续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7.
薛莲  黄永明 《经济地理》2011,31(8):1308-1312
产品内分工影响服务贸易的基本途径是服务外包;基于11个OECD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消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和服务业消耗的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和信息与通讯技术发展水平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给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后发国家如何针对本国的实际,深入探索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挖掘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需求结构及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方法,对典型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性质、制造业性质四方面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四要素发展特点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需求的国际发展态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由对制造业需求显著转为对自身需求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由以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逐步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两类产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指标,比较分析了京津沪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情况,并得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