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知识共享及分工协作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关键。文章从这个原则出发,引入了"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两个企业在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以及策略,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产业集群内的行业协会来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的观点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3,(9):4-8
集群企业创新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网络是集群企业创新的资源平台。文章首先探讨了集群企业创新中的竞争、合作与创新特点;其次重点研究了知识网络下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指标维度,构建了影响过程模型;最后对上海张江IT集群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运用SEM进行检验,得出集群企业学习能力、知识网络特征和网络能力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的结果,为集群企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织视角,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组织因素、知识合作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集群创新网络组织因素对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效应,知识合作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在组织因素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对策建议:集群创新网络成员企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活动,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提高集群创新网络绩效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分享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秦德智 《企业经济》2007,(11):29-31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领域具有所需的技术能力。由此,产生合作创新。本文探讨了企业合作创新中如何加强合作双方知识的分享与转移、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等内容,分析了影响知识分享与整合的因素,提出了合作创新企业有效开展知识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珠三角产业集群企业为对象,对集群内部集群知识创新平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知识创新平台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正向影响;集群社会资本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群社会资本与集群知识创新平台正相关。但除了信任维度外,关系维度和文化维度并不直接影响集群企业绩效,而是通过集群知识创新平台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在"集群社会资本→集群知识创新平台→集群企业创新绩效"链中,集群知识创新平台是提高集群企业对知识吸收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提升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构建及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扩散是一个经历知识形成、知识溢出、知识吸收、知识再造和新知识形成的螺旋式上升循环过程。本文构建了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知识扩散模型,重点研究了知识溢出、知识吸收和知识创新三个阶段的影响因素。知识溢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空间距离、知识型员工的聚集和流动、市场结构和社会网络;知识吸收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企业的研发活动、企业的学习文化、企业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企业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集群学习机制;知识创新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创新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和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集群网络的视角分析企业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将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可以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创新网络特征分析,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分析,以及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分析。最后,通过构建集群创新网络—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绩效的综合概念模型,揭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知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7,(10):49-56
通过梳理关于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理论以及集群创新网络特性理论,认为影响集群升级的关键因素包括创新基础因素、创新资金投入因素和创新资金支出因素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创新网络成果传递能力对集群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该作用还受到国家创新政策的调节。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创新成果传递能力对集群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以全国42家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创新网络成果传递能力对集群升级的作用关系。最后,从改善集群企业创新能力、集群创新网络成果传递路径和创新保护政策等方面,为推动集群升级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国柱  马芳艳 《民营科技》2010,(6):132-132,126
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进一步发展创新集群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创新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模式并对增强企业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知识的外部性,知识溢出这个新的区位因子正逐渐构成企业空间竞争的新变量,成为企业选址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是否选址产业集群,实质上是对集群内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正负效应的权衡。一方面,知识溢出具有典型的局域性特征,吸引企业选址同一区域,强化了集群现象;另一方面,作为知识溢出载体的产业集群,通过本地生产网络、合作创新、人才流动、非正式交流等机制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在为企业减少创新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集群内企业知识损失的风险。因此,不同特征的企业有不同的选址行为:处于学习和模仿创新阶段的中小企业趋于选址集群内,但是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研发技术能力的企业而言,为了防止信息的泄露,往往定位于集群之外。  相似文献   

11.
企业通过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可以将外部知识内部化,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过程是一个系统综合分析过程,不同创新理念、不同创新环境下的企业往往对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故选择的合作创新模式各异。  相似文献   

12.
魏纪泳 《价值工程》2007,26(9):56-59
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迅速提升核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合作创新联盟成员之间充满着竞争性学习行为。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针对合作创新中伙伴的学习行为进行建模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在广泛研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创新联盟成员组织学习特征,试图对合作创新联盟中成员知识学习行为进行建模分析与描述,并希望引起大家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毛文静 《物流科技》2010,33(12):29-32
中小企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创新是当今经济领域内的两个重要课题。企业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和活动,而是一个社会的、复杂的、互动的过程。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有效平台和方式。中小企业利用集群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这同时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提升。中小企业要想有效利用集群平台以技术创新,需要进行主动性的管理,如知识共享、提高吸收能力、构建分工协作网络等。这些要素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之间是一个正反馈的不断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显著特点就是系统性。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政产学研结合,为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开辟了新途径。现有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没有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从知识的原始积累到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全过程知识管理行为。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系统地分析知识管理全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模型,并详细分析知识管理主干系统、协同组织子系统、评价机制子系统的系统结构、运行机理,为知识管理和创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指导科技创新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集群企业捆绑式合作创新是常见和有效的创新模式。为描述和分析捆绑式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建立了相应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演化结果、稳定性及演化路径,并通过参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We merge research into knowledge manage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to arrive a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which considers knowledge exploration, retention, and exploit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a firm's boundaries. By co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absorptive capacity, we advance towards 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 We identify the following six 'knowledge capacities' as a firm's critical capabilities of manag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 inventive, absorptive, transformative, connective, innovative, and desorptive capac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city' is a dynamic capability, which reconfigures and realigns the knowledge capacities. It refers to a firm's ability to successfully manage its knowledge base over time. The concept may be regarded as a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 as a complement to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as a move towards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knowledge. On this basis, it contributes to explaining interfirm heterogeneity in knowledge and alliance strategies,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郑澜  王芹 《价值工程》2012,31(5):12-13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作为产业创新的助推器,其重要的特点是在其网络下的知识的传递,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为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知识资源,本文对缄默知识的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并重点研究了其在集群创新系统中的流动与传递,进一步说明了集群创新系统对缄默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how the fit betwee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supply chain (SC) strategies affects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 sample of 329 companies from Portugal and Brazil was performed to test a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Linear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are conducted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core and supplementar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lean and agile SC strategies are empirically tested and discussed. Data reveal that core and supplementar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positively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that SC strategies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n agile SC strategy and supplementary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fers the greatest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business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help managers to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SC strategy, thus contributing to increasing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dopting differ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SC strategie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Consistent with Mahoney and Pandian's (1992) vis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s the emergent language for conversations within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has employed a resource-based framework in integrating and interpreting identified influences on export performance. Aggregate evidence suggests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several resource-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having top management staff with relevant experiential, orientational and attitudinal resources; ‘co-locating’ within resource-supporting clusters; possessing organisational-wide capabilities in export-relate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product innovation, and quality service delivery; and leveraging strategically-relevant resources embodied in external partners. The theoretical, managerial, policy, and future research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