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5·12震灾后的社区重建:含义、策略及其服务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系统、全面、整合地进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方式之一,社区重建能够有效地发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开展迅速有效的灾后社区重建,要在坚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民间资源的整合,坚持发挥专业团队作用的原则下,通过行政主导型或社区动员型的重建模式,分阶段有策略地开展灾后社区生态与公共设施重建、社会救助与重建、心理辅导与心理重建、就业与教育促进以及医疗救助与公共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2.
郭莲纯 《中外企业家》2014,(10):236-237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地震及伴随的次生灾害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灾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通过灾后建设恢复灾区经济,保障灾民长期物质生活的同时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这是摆在灾后建设决策者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从灾后重建的步骤看,涉及到的人和自然关系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本文从认识层面着手,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力图科学地揭示长期的生态保护与尊重大自然在灾后建设和规划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回顾建国以来历次大地震后我们在灾后重建中的生态修复措施,反思并思考我们在未来的灾后重建中如何促使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向良性互动转变。我们要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契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9,(2):51-58
绿色崛起赋予了新时代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也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梳理国家及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政策主张后,阐述了绿色崛起背景下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认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认识和行动误差、生态资源优势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生态技术落后四个方面的问题,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难以标本兼治。在此基础上从重引导、强宣传、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绿色发展的共识共为;挖潜力、创品牌、打造"江西样板"典型模式;补短板、缩差距,促进江西区域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及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质量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江西省探索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灾后重建中重建的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其次重建的是城乡协调发展关系;第三是重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区域协调解决在阿坝州内无法合理解决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汶川特大地震后大量农用地损毁、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抛荒、山地不宜人居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搞好灾后重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用地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资源整合、自救互救、富民惠民为要求,大力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的试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后重建的速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等解决。 一、灾区灾后城乡房屋重建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1.灾区灾后农房重建没有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规划和布局缺乏总体意识.按照现行政策规定灾区灾后毁损农房农户先领取补助金.然后以农户自修自建为主。  相似文献   

7.
在“5.12”特大地震中,房屋损毁严重,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都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按照国务院做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地震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物资,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为此,各级政府按照《条例》的精神,相继出台了灾后农村房屋重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灾后村镇重建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镇空间布局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点,它可以实现灾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基本思路是村镇合并与易地重建相结合,集约居住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生活、生产、生态、安全空间均衡发展,依托大中型城市、交通要道实施"点线布局"。具体措施:一是积极引导移民自发地融入新的环境;二是重视重建过程中利益补偿的问题;三是以市场化手段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四是适当保持农村血缘、亲缘、地缘格局;五是找寻农民参与平台,创新村镇重建规划的编制模式。  相似文献   

9.
灾后重建生态城市纲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以后的重建与生态城市建设这两个课题,一个令人感到责任的沉重,另一个使人充满创新的激动.我们所要求的目标,就是震后所建设的城市和城镇应该成为生态城市,把地震灾后的城市建设得更加舒适、更加生态、更具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陈伟  陈旭 《现代审计》2010,(3):39-39
近年来.崇州市审计局把“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围绕着“确保项目建设不出重大问题.促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的投资审计目标,按照“关口前移、事中跟进、全程跟踪”的工作要求,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筹措、分配、管理、使用和重建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免疫系统”作用。在新形势下.基层审计机关应如何进一步加强此项审计呢?我们认为.应当:  相似文献   

11.
阪神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机构设置、立法、规划、资金投放情况等方面对阪神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梳理,并引出对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5点启示:灾后重建工作中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重建工作要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重建规划应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进行;产业复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放在重要地位;产业复兴要把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相似文献   

12.
《住房保障》2009,(3):40-40
汶川大地震造成陕西城镇住房严重损毁。地震发生后,陕西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业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协力,充分发挥行业专业特长,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城镇居民住房已重建3900余套。按照《汶川地震灾后陕西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和《关于下达汶川地震灾后新增廉租住房项目计划的通知》,陕西下达因灾新增城镇廉租住房项目25个,占地497.04亩,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举全国之力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灾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在积极开展灾后重建的评估、规划、设计,制定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各级财政部门都在为灾后重建编制预算、筹措和落实重建资金,体现公共财政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建家园     
《中国发展观察》2008,(7):F0004-F0004
抗震救灾工作已经转入灾后重建阶段,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用专门的行政法规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行规范。在灾区,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工作已经有序展开:受灾民众从废墟中找出可以使用的家具搬进新建的过渡性安置房,农民返回田间地头抓紧时间夏收夏种,部分企业已经恢复生产。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不论是对于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实施,还是对于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或是对于风景名胜区本身,都是一项非常紧迫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准确评估风景名胜区的灾损情况,制定丛要的灾后恢复重建计划.是有效指导风景区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此外,恢复重建规划是分层次的,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规划逐步推进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冯瑶 《现代审计》2011,(3):22-22
今年以来.三台县审计局在“三年灾后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灾后重建扫尾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一是进一步加强决算审计计划管理.将灾后重建扫尾工程决算审计作为年度工作重要内容.并通过全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建设项目概况、建设进度、项目管理、完成投资额等内容.根据项目实际对决算审计安排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崭新理念。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外延与特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与协调发展;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认为它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建立长效的社会援助机制。"可持续"是支援灾区的最高境界。构建可持续社会援助体系的对策措施,包括政府下放慈善权,让慈善回归民间;加快制度供给,从根本上改变NGO的政治生态;强化志愿者激励和专业技能培训;构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网络平台;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联系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时代。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性分析方法.来量化分析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之间的关联性,揭示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实施绿色营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大地震第一阶段的救援任务基本告一段落,更为艰巨复杂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已经起步。废墟之上,百废待兴。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当前面临哪些紧迫的问题?今后应如何搞好灾后重建工作?6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举行第七次学术交流午餐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