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出现“贫富倒挂”现象,主要原因有:一、权利和义务脱钩,交与不交,交多交少一视同仁,严重挫伤 纳税人自动申报积极性。二、交税后无凭无据,得不到认同,在其他事务中享受不到交税带来的方便。本文从个税征收应仿照社保缴费, 退休后按比例返还模式,并且和社保缴纳互动征收的方法,解决“贫富倒挂”现象。  相似文献   

2.
加尔比斯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部门配置的改善。而中国的资本部门分配在国有经济部门与民营经济部门之间出现了“倒挂”现象,这种“倒挂”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分配的“部门歧视”与“规模歧视”。因此。金融结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金融对资本的分配功能;要打破金融服务的所有制歧视,增强金融机构经营的理性;推动民营经济入股中资金融企业,以改善金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和本外币正利差创造的较大套利空间,使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国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控制国际"热钱"流入,是提高目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粮食价格倒挂是近年来国内粮食市场呈现的典型价格现象,也是制约现阶段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可持续性的重大难题。尽管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起因与“统购统销”和“双轨制”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相似,但已从绝对倒挂转变为相对倒挂,应对环境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既不能走计划经济的下游管控老路,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目标价格政策的推广,加上近年来国际粮价低迷以及WTO规则的约束,近期的粮食价格倒挂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做到市场化目标下的短期适应(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与长期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个人信用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出现了“守信者吃亏”的信用倒挂现象。建立个人征信制度,有利于鼓励诚实守信,敦促个人保持良好信用记录,对于重建社会信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中国近10年来首次提出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这对国内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必将带来严重挑战,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提供了契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不仅能够拓展自身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中间业务增强对信贷对象及其经营业务的了解,加强对信贷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约束,从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三种政策目标组合中,理论上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制+资本管制+货币政策独立”。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汇率呈现单边上扬的走势、资本项目也在逐步放开、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由此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失效。根据扩展的“三元悖论”,我国应该选择的近期目标是“货币政策相对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限浮动”,长远目标是“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流动+汇率自由浮动”。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我国实施了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汇率等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货币政策效果总体良好。“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9.
1997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也是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基本通道。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这使得1997年后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基层动态     
浅谈从紧货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一、对农村信用社可能产生的影响(一)信贷额度减少,利润增长受限。农村信用社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其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从紧货币政策势必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为治理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 ,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甚至出现了货币政策效应的递减 ,这说明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存在梗阻。为此 ,我国应采取措施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货币政策理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还是“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理性预期理论模型的引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最优选择策略,并认为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因素日益加强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应坚持“币值稳定”的单一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货紧缩的货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货处供应增长率下降,导致名义总需求疲软;2.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削弱了货币扩张的效应;3.货币结构流动性下降;4.实际利率上升加剧内生性通化紧缩。货币政策取向为;通过“国债货币化”增加货币供给;进一步调低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和存款准备全利率;扩大同利差;建立中啵企业信用保险机构等。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建立在特定制度安排与经济金融环境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完善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梗阻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稳健”财政货币政策已成为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走向,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式,本文就此问题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财政货币政策“缠绕性”互扰问题诠释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出现了“缠绕性”互扰问题。所谓互扰指财政政策干扰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干扰财政政策,并非单方面的。所谓“缠绕性”指财政缠绕着金融,金融缠绕着财政,似乎不易解开。(一)财政政策干扰货币政策。1994年之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是沿着“放权让利”和“财政包干”两条思路走的。成效显著,功不可没。但是,负面效应亦不可忽略。这就是国家财力过于分散,国家集中性可支配财力特别是中央财力,长期不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增长。使得国家财政职能及宏观调控功能困缺乏足够的财力基础而被迫弱化。财政职能与宏观调控功能的“缺位”,不仅极大地局促了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过热现象,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作用下,出现了居民增行本币资产和减持外币资产,导致基础货币过度投放进而造成货币过量供给这一“货币反替代”问题。货币反替代现象是一国居民对本外币的相对需求发生了变化,导致国内流通领域中外币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本币,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削弱该国货币当局对金融体系的控制权,妨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影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效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有效的货币政策是抑制货币反替代的一个重要手段。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就必须运用各种制度和政策资源抑制货币反替代。.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 ,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 ,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 ,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 ,这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 ,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一个间接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体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依托。我国国债市场在规模、流动性等方面发展滞后,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发达的市场,这使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产生梗阻,严重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美元化的政策效应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化是一种强热货币驱逐弱势货币的货币替代现象,美元化不仅弱化的一国的财政政策的收入效应,还影响一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及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性。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美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为避免美元化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我国必须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试行“目标区”的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