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研究一国经济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必须考虑汇率制度的影响。文章基于“三元悖论”分析了现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的必然性,透视了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制约效应。鉴于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流动,为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采取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并注重其他措施的协调配合等政策建议,对现行汇率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李晓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9(3)
2005年以来,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降,主要表现为国内逐渐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来分析论证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金融内在的机理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三元悖论”认为一国不可能同时达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分析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的特征,发现目前我国实行的资本相当程度开放与固定汇率制的搭配,必将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丧失。因此以渐进方式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扩大汇率弹性,回归真正意义的管理浮动汇率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缺失及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从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培育健全的金融体系和稳定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探讨在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构建三元悖论指数(trilemmaindex)的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不重复Bootstrap的数值模拟、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两方面的检验:一是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三元悖论在中国是否成立;二是三元悖论成立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独性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三元悖论在三个政策目标的搭配下是成立的。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所受影响方面,长期内,汇率制度弹性越大,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越低,货币政策独立性越好;短期内,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影响不显著,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越高,货币政策越独立。 相似文献
8.
王伟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5):23-26
三元悖论揭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体系内部所蕴含的矛盾,为宏观调控当局的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国家经济固有的缺陷凸显出来,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的,需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其政策组合的选择。而我国今后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增强汇率弹性,促进资本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9.
1998年后我国一直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所起的作用远不尽如人意。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建立在特定制度安排与经济金融环境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反应不灵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完善是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梗阻和货币政策有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从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培育健全的金融体系和稳定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等方面探讨在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三元悖论”的非角点解与中国经济体系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悖论"理论框架中极端的非此即彼的角点解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选择,对于多数国家而言,处于中间地带的各种不同的非角点解更为现实.本文从理论上证明在资本存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最优点处于"三元悖论"的中间地带.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资本管制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我国应当在"三元悖论"的中间地带寻找一个均衡点,从而使开放经济条件下"三元悖论"的综合损失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1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43个经济体数据,基于“三元悖论”有效性视角,采用带有交乘项的probit模型,研究全球金融周期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是引起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原因,全球金融周期“繁荣”时期,可能会引起国际资本的激增;全球金融周期“萧条”时期,可能会引发资本流动中断和撤回;汇率制度弹性提高能够削弱全球金融周期对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通过提高汇率制度弹性防范外部冲击的举措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更为有效。进一步研究表明,全球金融周期对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影响不同,这与不同类型账户的特点以及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研究中,目前国内的研究大多采用"三元悖论"或"米德冲突"分析法,但无法建立实证模型.本文基于货币分析法建立了精确的计量模型,并运用我国1995-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的确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需向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迈进. 相似文献
14.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物价波动、人民币升值以及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开始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焦点所在.本文以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首先界定货币政策有效的内涵、政策目标的内涵,进而以三个货币政策的目标变量作为指标,对该轮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该轮货币政策总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出现了时滞.同时本文也指出关注该轮货币政策影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持续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5):38-41
全球主要经济体现阶段都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但对于深陷"去杠杆化"的美国,其经济增长仍然缓慢,信贷萎缩,失业率居高不下。2008年末开始,美联储试图通过"零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挽救经济,却收效甚微。2010年8月,美联储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围绕着美国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该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然后,用排除法分析说明美国选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原因;接着,通过分析该政策的失效情况及其原因,得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美国信贷萎缩和高失业率的问题,由此引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深层原因;最后,站在我国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重新引发了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有关汇率安排“角点解”的观点风行一时。置疑“角点解”,认为一刀切的“角点解”并不符合所有国家的汇率选择,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远不止货币冲击一项,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所有国家和一个国家的所有发展阶段。“角点解”不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再选取我国1998年——2008年的季度数据,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指出弱化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松彬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4-7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抵御经济衰退,中国人民银行相机抉择,果断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AD-AS模型分析和货币政策内外部效应指标检验可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不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仍有待增强。 相似文献
19.
吕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5(6):43-45
当前一些国家提出了让人民币汇率升值。本文从“三元悖论”角度出发,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改革的必要性,强调只有等到汇率制度完善、汇率运行机制健全后,再由市场自主决定汇率的升贬值。笔者认为,当前合理的改革进程应该是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弹性的逐步扩大和资本流动管制逐步放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静宜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4):13-17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测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相关变量对CPI影响的强弱程度,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实现货币政策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