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发挥城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城镇的资本、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当前,尤其要发挥小城镇的作用,使其成为以城带乡的基本支撑。小城镇毗邻乡村、贴近农民、连接城乡、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对苏南地区农民工收入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探寻该区域农民工收入增长的改进措施。[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增收5条路径下的8个指标对农民工纯收入的影响。[结果]城镇化率、农村机械化水平、削减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农村高中级以上学历劳动力数量、城乡土地置换率和城市下乡科技服务人员等7个指标对于苏南地区的农民工收入为正向影响,但是农村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对农民工收入为负向影响。其中工业化率对农民工收入影响系数最大,削减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于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系数最小。[结论]城镇化、农村资源水平、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农产品的供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人口流动对于农民工的收入均有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农民工收入的增长是负向影响。因此,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优化工业化水平;引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升农产品有效需求、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便可从根本上促进苏南地区农民工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下的许多制度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本文在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收支余额视角研究农民工跨区域迁移决策行为,通过对我国各地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变动情况的分析,考察了我国农民工集中流动背景下的人口回流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各区域间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的缩小,农村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从区域整合迈向全国整合的良性趋势。各区域间农民工收支余额水平差距的缩小,有利于区域间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均衡发展。未来地区间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可能会加剧,劳动力成本将持续提高。同时,基于生存成本视角的收支余额变动及其趋势的研究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跨区域回流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未来走向,以为下一步研究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劳动力市场整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乡村振兴多维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人口承载力的视角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在农业农村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趋势下,依靠农业农村10%左右的GDP占比支撑总人口占比超过40%的农村居民实现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是异常困难的,乡村没有能力承担超过其人口承载能力的责任和功能。如果不能大幅度减少农业人口,乡村振兴的系列目标很难实现;要防止因为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在政策层面"农村一边倒"。要在城镇化大框架内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要素总量过剩但质量素质不高问题,一方面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变革吸引优质要素注入、优化乡村要素结构,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另一方面应推动超出乡村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的存量要素转移和优化,将乡村闲置和低效生产要素转移到城市,挖掘提高农村存量要素的潜力和效率,逐步实现城乡产出、人口、要素的总量和结构均衡。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昕  孙放 《农业经济》2006,(9):80-80,F00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化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管理体制仍未得到根木改变,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仍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自由流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从同为—个国家的公民来看。对农民工的差别对待是于法不容的,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从制度上消除不合理的障碍,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既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相似文献   

7.
城乡融合视野下,原有的二元制经济体制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当前政府在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还面临教育、医疗、住房、卫生等诸多方面问题。因此,应构建更适合农村迁移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迁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和矛盾,有效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镇流动,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那么,具体到中国,蔚为壮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呢?贾伟和辛贤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模拟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会使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增加,而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将会使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减少,增加或减少多少则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或不转移的幅度。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转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转应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以劳动力转移增收为目的,促进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流动起来;二是以劳动力转移稳定就业为目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定居转移,三是以劳动力转移改变身份为目标,促进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根本目标是实现富余农民的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0.
以农户为单位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现实需要。受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农村人口就地转移的成本远远低于异地转移。在农村人口就地向城镇转移过程中,政府支付的成本实际上是城乡差别所引起的成本增量。其中,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短期内要支付的成本,而养老、医疗、低保与城市管理等则是政府长期支付的成本(一直持续到居民死亡)。对已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指标而言,其短期成本增量为0,不会增加政府支出;其长期成本增量为负值,从而会减少政府支出。因此,就地城镇化的主要成本,是农村人口进城后前几年需要政府支付的教育成本与保障性住房成本。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村有两股巨大的力量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步促使农村工业化,在这基础上也将逐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与转移,使非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为了促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定溶 《农村经济》2004,(12):91-92
农民进城就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但目前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从而制约了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与速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应以体制改革为先导 ,以完善管理和服务为基础 ,以增加就业岗位的政策促进为前提 ,以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为动力 ,由此来降低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与成本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我国将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接上期)五、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双向流动(一)逐步放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平等就业制度改革前,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基本陷于停滞状态。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的放开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和曲折的过程。1979-1983年是"限制流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社队企业,就地适当安置,不  相似文献   

16.
深入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当前,特别要重视对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为他们进城务工提供便利和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等关系农民利益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游斌 《农村经济》2023,(10):114-123
要素流动是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经济存在二元反差的结果,要素流动方向、速度和规模将重塑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要素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资本从农村流出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东北抑制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由于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存在资本抑制与资本排斥,资本流出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产生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流动率超过门槛值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变动态势,土地流动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强化。基于此,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促进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有序流动,成为城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城镇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农民进城 城乡双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