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经验、趋势与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宏观调控。30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调控要见势快,力度得当,调控手段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并积极关注价格波动。30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显示出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过渡、从注重单一总量调控向总量与结构并重转轨等趋势,完善我国宏观调控要沿着管理体系、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三条路径出发逐步进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作为宏观调控方式之一的货币政策也应由过去直接调控方式逐步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本文对这种转变的必然性、转变过程中相应政策工具的完善以及配套环境的改革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武胜利 《西部金融》2004,(10):20-22
本文紧密围绕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如何具体贯彻落实中央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原则要求,提出了四点看法当前金融宏观调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货币政策同一性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为迎接这一转变,保证新经济体制的顺畅运转,相应要求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吻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个调控体系应严格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利用计划、财政、货币、国家管制等手段来调控国民经济,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市场机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不可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实行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中,计划手段具有总揽全局和牵头的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第一,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第二,计划可以协调各种调控手段,使各种调控手段形成合力;第三,计划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后,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为迎接这一转变,保证新经济体制的顺畅运转,相应要求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吻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个调控体系严格遵循价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利用计划、财政、货币,国家管制等手段来调控国民经济,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政府职能,使之将工作重点放到抓大事,搞宏观上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7.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目标正逐步从以行政性为主的直接调控向以经济为主的间接调控方式转轨,《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和实施从法律上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职能,这不仅有利于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而且有利于专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运行。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是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市场资源配置,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管理方式。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新型宏观调控方式,理清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实现各方面的有效配合,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1996年,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中央银行将着力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扩大间接调控手段的运用范围。为此,对间接调控方式下中央银行可资利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性,因此,可选择的政策工具也就不同于以往和其他国家的选择,对此问题更应有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