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高新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的扩散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孤岛经济"、"体制回归"和"边界阴影"等现象大量存在。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高新区经济位势不高、扩散渠道不畅和高新区周边地区承接能力不强。针对我国大部分高新区扩散功能不足的表征和原因,提出了5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企业研究院是企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高新区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创新网络是高新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从企业研究院角度出发,对企业研究院嵌入高新区后的创新网络结构溢出途径和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合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探讨了企业研究院在新昌高新区创新网络结构建设、创新溢出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技术经济》2015,(11):8-14
构建了国家高新区极化与扩散叠加溢出效应指数。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为参照样本,运用凯尼尔斯空间溢出模型,测算了2008—2013年国家高新区相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从整体、空间和维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省域空间溢出效应呈N型波动特征,金融危机后其扩散效应增强;溢出效应在区域上沿内陆-沿海、北方-南方、西部-中部-东北-东部方向延长,在维度上向经济带动-社会贡献-创新驱动方向延长;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溢出效应呈倒U型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是开发区(园区)中的重要成员,其如何突破传统发展路径,求得自身的快速发展,既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宏观探索性问题,也是当前开发区普遍面临“二次创业”背景下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从目前湖北省认定保留的140家开发区(园区)情况来看,2004年140家开发区生产总值16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1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高新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1.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8亿元,各高新区普遍存在规模过小、发展不够的问题。与此同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深圳高新区)成立不…  相似文献   

6.
新兴产业对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园区化特征。从高新区内要素的组织效应、企业的学习效应、产业的分工效应3个方面探讨了高新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新区对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具体是从要素孵化到企业的创业和创新,再到产业链和产业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新区的园区文化是处于中观层面的产业文化形态,既区别又包含于宏观经济社会文化总体,又不同并涵盖了微观企业文化个体。其核心是体现一种基于制度创新导向和"政府+市场"模式下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服务创新紧密结合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表征,以及满足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产业多元性文化与企业个性文化的一致性表达和整体传播。在对国内典型高新区园区文化特征进行比较与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完整的中国高新区园区文化体系建设框架,其内涵包括园区制度文化、园区精神文化、园区形象文化、园区展示文化、园区行为文化、园区创新文化、园区产业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8.
建立高新区的本质是发挥技术创新规模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目前我国多数园区的协同效应并未显现,未能实现由产业簇群向创新簇群转变。为深化对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认识,运用系统原理,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集群系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评价。发现多数园区综合能力较差,尤其在环境协同因子、内生协同因子和协同动机因子等方面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9.
陈君 《经济师》2012,(10):221-222
文章在考察太原高新区人才资源管理与园区经济发展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对园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人才资源管理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园区转型跨越发展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高新区呈现出快速扩张的发展态势,“一区多园”成为新时期高新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引发原有核心园区与新规划园区群的管理及协调难题,以及新园区所属市区两级政府关系矛盾。基于此,分析了适应“一区多园”发展布局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多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参数估计、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的多维评价(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以及两者综合效应)体系,从空间分析视角考察园区地理布局与增长极效应的关系,估算增长极效应程度,并对长三角区域1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结果发现:(1)长三角区域的农业科技园区总体极化效应系数高于临界值,在整体上很好地发挥了要素集聚作用;(2)浦东、常熟、南京等10家园区扩散效应显著,已逐步发挥创新能力辐射的功能;(3)园区形成增长极的过程伴随着内在的发生规律,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就是逐步突破空间地理限制,跨区域发挥平台作用的过程。建议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为农业科技园区创造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极的条件;短期聚焦国家级科技园区同层次间的极化效应,长期聚焦国家级园区向次级园区的扩散效应,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发挥以人才为核心的技术外溢等效益,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新区建设是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分析推动高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驱动要素基础上,分别从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结构调整、园区管理优化、产业价值提升四个角度,对高新区的演化历程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了高新区发展定位的抉择模型,并充分结合天津市高新区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从现状和理论双重视角作出了天津市高新区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抉择,提出了形成开放创新模式、加大核心资源集聚、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等四大战略措施,希望对做好天津市高新区建设有所裨益,对我国其他省市同类高新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集聚和扩散是创新驱动下高新区的核心功能,对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创新驱动、传导机制以及高新区功能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由此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115个国家高新区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创新制度对高新区集聚功能的实现有正向影响,并且该影响通过创新型人才和金融共同发挥作用,即两者在实现路径上有完全中介效应;②创新环境正向影响高新区扩散功能的实现,且该影响主要通过创新型人才产生作用,即创新型人才在传导路径上有部分中介效应,而创新型金融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商周刊》2012,(24):56
"以往企业开发新药的试验往往要跑到外地去完成,不久的将来在园区里面就能实现检测。"11月17日,在深圳举办的"科技园区创新与发展论坛"上,青岛高新区科技局局长褚晓明表示,目前,青岛市正在发展蓝色经济,把医药生物作为主导产业,青岛高新区将在这方面积极支持和配合,首先计划将北科建生物医药平台纳入青岛市的二十个重大的创新平台中。  相似文献   

15.
张勇 《经济与管理》2006,20(9):17-2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对经济的发展及带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中国高新区在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也明显地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新区缺乏产业特色和区域分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等,迫切需要我们对高新区的发展模式、服务体系、招商观念和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以适应其生存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高新区作为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类政策工具,受到决策者青睐。国家高新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乃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已获得各界共识,但关于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绩效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按照园区注册企业是否在园区内经营进行分类,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选取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张江示范区发展存在着只有"高新"而没有"园区"的情况,是否在园区内经营对企业创新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园区经营企业甚至在新产品方面表现更逊,企业创新显著受到园区创新政策的影响。国家高新区在发挥优惠政策激励的同时,更需要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创业孵化链条、提升研究机构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建立科学的高新区考评机制,以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新区内产业聚群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1991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数十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目前,高新区不仅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正在逐步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和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据科技部的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达1010亿元,出口创汇总额达78亿美元。而且,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规模效应明显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已开始在各高新区屈起。但是与国际上成功的高新区相比,我国的高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差距并不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先天因素如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造成的,而是因为在我们的高新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内在的机制尚未建立,最终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如硅谷等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经验表明,产业聚群是高新技术园区内企业用至整个园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聚群。这是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新区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专业化分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实证分析表明,中国高新区的产业专业化程度与创新能力不相关,这说明仅仅依靠简单的产业集聚并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中国高新区是自成体系的水平分工模式,其限制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新的分工模式在园区内部主要是水平分工模式,在园区之间主要是垂直型的分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新区作为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类政策工具,受到决策者青睐。国家高新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乃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已获得各界共识,但关于其对企业创新发展绩效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上海张江示范区为例,按照园区注册企业是否在园区内经营进行分类,从企业和园区两个层面选取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张江示范区发展存在着只有“高新”而没有“园区”的情况,是否在园区内经营对企业创新发展没有显著影响,园区经营企业甚至在新产品方面表现更逊,企业创新显著受到园区创新政策的影响。国家高新区在发挥优惠政策激励的同时,更需要聚焦于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优化创业孵化链条、提升研究机构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加强园区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建立科学的高新区考评机制,以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敏 《经济师》2012,(8):195-196
太原高新区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人才问题已成为园区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通过对园区人才的基本状况分析,提出了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和加强员工培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人才建设,实现企业和园区"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