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不确定性经营环境下,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自我更新的基础。作为创新领域的关键概念,创新能力的内涵在学者中还缺乏共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理论的发展。通过对创新能力文献的系统梳理,将学者们的观点归纳为技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动态能力、营销与组织等6个视角。其中,前4个视角得到相对广泛的关注,而后两个视角则是有关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补充。在分析和比较6个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能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将知识分享、吸收能力对创新能力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吸收能力为知识分享与创新能力的中间变量,而知识分享对知识吸收能力具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动态视角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阳  张爽 《生产力研究》2008,(1):123-126
知识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在明确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及其机理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激励机制,进而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知识创新的积极性,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知识创新能力水平的目的。文章首先界定了知识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认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是动态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知识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知识自身演化和动态积累过程;其次,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探讨了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及其演化的螺旋路径和内在机理,对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和开发知识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吸收能力是影响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必要性,通过对吸收能力与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分析,建立基于吸收能力的提升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模型,并为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议.这些为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国外吸收能力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外有关吸收能力的模型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吸收能力模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吸收能力的内涵、前因变量及其结果进行了阐释,得出这些模型中存在共性,也有差异,指出进一步拓展吸收能力模型构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入手,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综合解析长春市的创新能力.纵向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宏观发展水平5个创新因子23个指标,以2001-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长春市创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长春市创新能力及创新环境整体有所改善,但知识创新能力发展较为缓慢;横向选取了5大类27个指标对长春市与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运用SPSS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出长春市创新能力较弱,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后面,其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弱.进而提出提升长春市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振刚  胡琪玲 《技术经济》2012,31(8):26-32,95
将行业对外资开放程度、内外资企业间技术差距和本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纳入研究框架,利用1995—2010年我国13个高技术产业子行业的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外资研发的技术溢出与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资研发的技术溢出对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与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相比,其影响相对较小;较高的外资开放度和较大的技术差距都会对外资研发的技术溢出产生不利影响,但外资研发的技术溢出是否存在主要取决于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8.
汪涛  丁雪  杜根旺 《技术经济》2014,33(9):43-48
梳理了基于不同视角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研究,介绍了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影响因素,评价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7年Teece等提出动态能力概念以来,这个概念引起西方管理学界广泛的注意和兴趣,然而西方现有研究既有共识也存在明显分歧。本文对西方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分别对动态能力的基本概念即主要定义、维度,研究方法,动态能力的形成即形成基础与形成过程,动态能力的作用即作用机制、过程和结果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动态能力理论的进一步整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软件应用是统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统计软件对培养创新型统计人才的重要性基础上,通过对统计软件的分类、特点剖析,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提出教师在软件教学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驱动力,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各方关注。通过梳理目前有影响力的研究文献,重点讨论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定义、内容、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概念等,以期对创新研究者和立志成为企业家的管理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Chesbrough 2003年的奠基之作以来,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创新管理中一个最热门的议题之一。回顾了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在创新原则上的区别,阐述了开放式创新的9个视角和3个过程,以及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对国外开放式创新文献的梳理,旨在为国内开展开放式创新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创新引领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制造业技术创新可以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动能。基于1995-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制造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我国创新引领下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证发现两者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并存在长期均衡。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明确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明星科学家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作用机制受到国外学者的日益重视和广泛关注。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发现明星科学家可以通过“雇中学”、身份效应、桥梁效应、产学研合作和同群效应在创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更加充分发挥明星科学家的作用,从而解决当前创新资源分散、封闭、缺乏整合的问题,以及真正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构建推动企业创新的长效机制,是今后学术研究和政策层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56-160
在对近年来发表的国内外关于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文献进行回溯的基础上,分析了平台企业内涵,并在给定商业模式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对基于互联网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和关键成功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构建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框架模型,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186家企业问卷数据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探寻3种类型动态能力和企业规模等因素对双元创新的组合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分别存在两种等效路径支撑中国企业实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吸收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存在,联合不同水平的机会识别、资源拼凑和企业规模,大大提高企业实现双元创新的可能性;此外,资源拼凑兼具探索性和利用性双重特征,联合机会识别促进双元创新,其中,资源丰裕的大规模企业更具优势。采用QCA构型研究方法,推动了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因果逻辑性研究,从单维视角向多维交互的整体视角转变,明确了各种类型动态能力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能力间的依赖/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8-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需求型创新政策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需求型、环境型和供给型创新政策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显著增加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③需求型与供给型以及需求型与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协同互补性特征,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竞争性特征;④基础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质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数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创新政策工具及其交互项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均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数量增长,需求型创新政策对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均不显著;②需求型、环境型和供给型创新政策两两交互项能够显著提高基础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显著增加创新数量,但对创新质量均呈显著负向影响;③需求型与供给型以及需求型与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协同互补性特征,供给型和环境型创新政策组合功能呈竞争性特征;④基础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质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工具对创新数量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强其宏观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指标设计、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网络被认为是创新资源流动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备受集群研究者关注。基于对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内涵的界定,从网络形成、网络演化、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问题,指出群际协同创新网络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将已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中,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与新一轮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