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生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保存了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特有的遗传性,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该区具有高等植物649种,隶属于71科,脊椎动物共有357种,隶属于64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7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2种,国家Ⅱ级保护哺乳类2种;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导致的湿地污染以及对生物的驱逐效应的不断加剧,使该区生物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从湿地生境安全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维持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安全栖息生境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区,内陆沼泽湿地分布集中,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水禽多样性极为丰富。近年来,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该区的水禽多样性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松嫩平原半干旱区内陆湿地水禽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探讨了影响水禽多样性变化的环境因素及存在主要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绿色财会》2013,(5):F0002-F0002
哈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北端、大兴安岭南麓、黑龙江省龙江县西北部,该湿地芦苇丛生,鱼肥鸟众,湖泊纵横,是我国境内唯一有湖泊的原始湿地。2007年批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批复总面积为16564公顷。  相似文献   

4.
[目的]施肥措施是一项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有效管理方式。文章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为退化草地的恢复和改良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 2014—2021年立足于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原连续多年的施肥控制试验样地,设置了4个长期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Y0)、低水平有机肥处理(Y1)、中水平有机肥处理(Y2)和高水平有机肥处理(Y3),研究植物物种重要值、功能群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并分析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相关性关系和交互作用。[结果](1)随着施肥水平的升高羊草重要值呈抛物线函数变化趋势,且中度施有机肥处理下最高;有机肥添加后的群落以及优势种羊草植物特征数值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施肥水平的升高逐渐减小。(2)施有机肥处理的群落高度、密度、盖度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响应比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响应比随着施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的趋势比较明显。(3)群落功能群分类与不同施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禾本科、豆科和毛茛科植物的重要值在不施肥处理与施肥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禾本科的重要值与多样性指数之间...  相似文献   

5.
我国湿地资源分布范围广泛,湿地资源种类多样。天然湿地资源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资源则包括库塘、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盐田等。以新疆为例,对其丰富的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力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一些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滋养了西北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繁荣,从多方面支持了当地人民生活、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对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干旱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西北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形成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用水的保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等方面,提出了西北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小兴安岭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湿地的类型和植被资源分布,阐述了湿地野生中种的多样性,以及湿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探究了松嫩平原大庆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多样性及基本特征。根据野外实地考察,初步统计到大庆地区种子植物共有64科212属393种,其中大科(21种以上)占有最大比例(45.29%),单种科数量最多且种数最少;从属的区系成分来看,温带成分占主导(73.46%),并出现了特布现象,说明该区域在植物演替、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断性;生态类型划分显示中生植物占主导(52.66%),旱生植物次之(21.77%),说明植被保留有明显的以中生植物为主体的草原植被特征。为松嫩平原大庆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保护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构建近海岸生态系统修复作用的复合人工林带,应用中药资源调查的方法,对东营市河口区40万亩柽柳林场的药用植物群落进行了综合调查,共调查了16个样地,65个样方.调查范围涉及植物物种及野外分布、群落结构和蕴藏量等.本区植被主要为柽柳-盐地碱蓬群落、盐地碱蓬群落和"柽柳群落";优势植物的蕴藏量为...  相似文献   

10.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保存有较完整的原始湿地景观,几乎包含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所有类型,在生物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结构或生态系统水平上,均反映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特征,是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缩影,在全球同一生物带中,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典型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主要土壤供硫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嫩平原主要类型土壤含硫指数的研究,以及对六县市、四大土类进行取样分析,确定松嫩平原土壤供硫为中、低水平,为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的依据。使施肥的合理化、科学化、标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挠力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重要节点,该流域湿地是三江平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价值和资源意义;分析了景观格局空间粒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化土地治理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化土地的侵蚀特征;提出了3种不同侵蚀类型治理开发的模式;对试验区治理开发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面向农业区划的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尝试将作物种植结构提取结果由行政单元发展为基于相对均质的地理网格单元,解决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提取的空间局限性问题,文章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地块尺度的作物分类之间提出了作物种植结构单元概念,并构建了一种快速、低成本、准确的区域尺度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014年250m分辨率的植被指数产品构建时间序列曲线提取物候信息,在耕地物候分区基础上对各物候区进行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提取作物种植结构单元,利用光谱特征和NDVI指数构建特征空间,最终采用最邻近分类方法提取作物种植结构。[结果](1)利用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取物候特征进行多尺度分割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区域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单元;(2)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总体精度为95.70%;(3)黑龙江省2014年作物种植类型共有12种。其中,三江平原主要是水稻单一种植区、水稻混作区;松嫩平原以玉米单一种植区以及玉米-大豆混作区种植为主;西北部种植结构较复杂;东南部因地势等影响多种植玉米、大豆。[结论]利用物候数据进行种植结构提取可以有效划分农业区划,研究成果不仅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不同区域产量预测的基础,为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引入和推广新产品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研究分析了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时空演变特征,为合理制定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的空间信息参考。[方法]综合卫星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重构模型优势,基于交叉信息熵方法,构建了作物空间信息重构模型SPAM China,对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空间分布、时空演变、重心迁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域小幅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栅格数量从6 703个增加至7 214个,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吉林省中部地区是东北三省的大豆主产区; 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单位栅格面积增加1 000hm2以上的栅格数量增加明显,面积增加区域主要位于北纬47°~50°之间和东经1255°~131°之间; 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迁移10620km,向北迁移20857km,辽宁省、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南移,黑龙江省基本保持不变。[结论]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小幅增加,但时空变化特征显著,种植面积重心向北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 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双塔库区周边的35个样方的植被进行实地调查,从植被组成、类型、盖度和生物量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显示,区域植物种类丰富,以灌木居多,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骆驼刺(Alhagi maurorum)、大叶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等是主要建群种;植被型组以荒漠为主,主要群系为骆驼刺荒漠群系;植被盖度属保护区内较高区域,最高的是芦苇沼泽群落,合头草荒漠群落最低;库区周边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上游来水量稳中有增,植被群落整体上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探讨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山东省禹城市与桓台县7个城郊型回迁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传统型村庄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应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及经济等3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行为响应评价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农区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特征,揭示了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非农化是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包括由城镇征地、村庄扩展与农村社区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与城镇辐射的间接影响,提升或降低了农户行为主体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福利;(2)不同类型村庄对土地非农化直接影响的行为响应各不相同,其中,城镇征地对城郊型社区的影响最为剧烈,导致农户经济、生态福利的提升及社会福利的下降,传统型村庄受村庄扩展影响深远,降低了农户生态福利,新型农村社区具有较高的居住效用,有效提升了农户生态福利;(3)传统型村庄受土地非农化间接影响较强,经济福利得以显著提升,经济发达镇域辐射效应有效提升了新型农村社区农户的生态、经济及社会福利;(4)农户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存在差异;(5)适度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工程,调控城乡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最后,该文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与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