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03年后通过IPO方式上市的94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和绩效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民营IPO企业董事会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董事会是在公司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董事会结构与行为是评价公司治理结构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的董事会结构中.仍然是遵循资金雇佣劳动的逻辑关系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样本初步分析选取陕西省2002年.2003年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共有25家上市公司(其中交大博通2004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了2007年188家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初步检验了不同行业及董事会治理结构的三个因素即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科学、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就比较高,而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并没有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人们普遍关心董事会特征是如何影响公司绩效的.本文利用民营上市公司2001-2003年的最新数据进行的经验分析表明,三年来董事会建设渐趋规范,而公司绩效却逐年下滑;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完全合一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本文支持两职分离设置.本项研究没有发现董事会规模、董事长持股及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有正面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个结果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营公司的强控股股东弱董事会的特点.在加强董事会建设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影响民营公司绩效的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邓泽慧 《中国商论》2020,(7):49-50,54
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企业民营化的推进,民营上市公司数目递增,其公司内部治理问题逐渐成为关注重点。并且,董事会作为民营上市公司组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公司内外事务以及经营决策具有执行权力。本文以2012-2016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董事会规模和董事会薪酬分别对审计费用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以及董事会薪酬均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静  张悦 《商》2014,(35):34-34
传统的董事会治理主流研究以代理理论为基础,强调结构的作用,然而髓着代理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以及多视角研究方法的开创,从董事会行为角度研究治理问题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传统董事会治理研究存在的不足,对行为董事会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着重的介绍,并对该课题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了解内部控制运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激励政策与内部监督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规模、国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兼任与内部控制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商》2015,(27)
文章首先介绍了董事会的职能,然后研究了什么样的董事会结构才能使得董事会的决策职能得以实现。最后发现互补性的董事会结构是董事会决策职能得以实现的最优结构。  相似文献   

9.
兰玉杰  王春凤 《财贸研究》2010,21(6):129-132
以安徽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董事会规模、董事薪酬与董事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有积极作用;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董事变更对公司绩效影响不显著;过多的董事会会议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制造业33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和最终控制人性质差异导致了上市公司治理绩效存在差别,重点体现在董事会成员的来源及与公司经济关联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董事过多地由控股股东委派会严重降低董事会独立性和公司绩效,而董事会内部其他股东单位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权共享收益,减少控股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结果还表明董事会与上市公司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董事从上市公司领取现金报酬能够明显地促进董事会治理效能的发挥,而董事持股则普遍缺乏实际意义。同时研究发现,绝对控股结构下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动机更小,而非绝对控股结构下的董事会内部制衡和现金报酬激励对改善公司发挥更为明显的积极作用,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内部制衡和现金报酬激励能够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而股权激励在非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检验了公司与政府之间的政治关联对公司董事会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国有公司的政治关联水平对董事会结构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政治关联主要通过影响地方控股国有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人文结构"特征而弱化公司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张作玲  汪剑锋 《市场论坛》2010,(6):18-19,17
董事会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其结构、董事长总经理二者职责是否分离及董事会持股等因素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对新疆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者合一与董事会持股时,公司绩效可能较好.随着公司股权结构的改善,也会改善董事会结构,从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而董事会结构并不影响公司绩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6家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河南省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董事会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从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行为、董事会激励三个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但不显著;独立董事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分离并不影响公司绩效;年度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董事会成员的股份与薪酬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董事长的更换明显受到更换前一年度的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董事会有效性已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董事会有效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关注董事会特征,将董事会视为了"过程黑箱",忽视了董事会过程。对此,文章从团队过程视角对董事会有效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董事会有效性模型,旨在让企业抓住团队过程这一本质变量以提高董事会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1-2005年期间被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公开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选取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方面的10个指标,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舞弊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与会计舞弊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控制股东的性质、监事会规模与会计舞弊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刘锋 《现代商业》2011,(33):270-271
董事会秘书起源于英国,在英国的公司制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普通公司职员发展成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过程。我国法律对董事会秘书制度进行了移植,规定董事会秘书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但现实中董事会秘书法律地位尴尬,原因在于我国法律对董事会秘书制度移植的理想化与我国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之间产生了排斥。对此,本文拟从调整我国董事会秘书制度的价值取向、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推动董事会秘书专业化和职业化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我国董事会秘书的高管地位。  相似文献   

17.
董事会与公司治理:债务资本视角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2003-2005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3,003个样本数据,从上市公司财务杠杆和债务期限结构决定的视角,实证研究了董事会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发现两职合-和独立董事比例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董事会次数与资产负偾率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董事会特征变量更多的影响资产负债率的决定而对债务期限结构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1-2013年河南省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研究得到:河南省上市公司年度召开董事会的会议次数和董事会规模不同公司之间差别较大,分布不均;领导结构偏向“两职合一”,不利用董事会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独立董事比例基本超过总体的三分之一.河南省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构建整体上基本符合法定要求,但不乏有一些公司董事会的组建走形式,治理水平低,起不到决策、监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汪爱娥 《商业时代》2004,(24):18-18,23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得到股东的信任托管公司事务,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作为股东和经理层之间沟通的桥梁,董事会扮演着极极重要的角色。但是,作为现实的经济人,董事也存在着首先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准确评价董事会绩效,建立对董事会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分析董事会职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董事会的绩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全部A股上市公司2010—2017年的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一,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创新正相关,即董事会独立性提高有利于企业创新;其二,董事会独立性是通过内部控制的路径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即董事会独立性提高——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中,还进行了根据产权性质分组研究,民营企业的董事会独立性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