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国家公园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国家公园是可以实现游憩公民权维护、自然遗产资源全民共享、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国民认同感培育等多重目标的场域保障,是可持续自然旅游的有效组织模式之一。分析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运动+社区参与型决策+强势制度保障"模式和科里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生态标签地建设"模式,指出可持续的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培育和旅游规制是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计划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风景区。自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目前,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近1万个国家公园。从海南省对于建设国家公园的准备工作看出海南省对建设国家公园的支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政府的战略规划上,海南省建设国家公园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荒野保护地列入保护 级别最高的一类保护地,荒野体验是游憩体验最高级别的体验 形式。世界各国荒野保护地实际存在形式大致分独立型和合 并型2类。划定荒野保护区是荒野价值研究成果的重要应用实 践,这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方向。核 心保护区与荒野保护区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中的Ia、Ib 保护地,这样既可以同国际接轨,又解决了国内国家公园生态 保护管控与人类活动的矛盾问题。国家公园突出荒野保护理念 既建立了国家公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强化了国家公园的社会 文化认同,又彰显了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 念。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与行为分析法是划定荒野保护区的重要 方法,通过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谱系,在 生态环境谱系基础上通过行为交互作用分析建立游憩机会谱系 与社区村落谱系。荒野保护区整合了三大谱系,建构了以荒野 保护区为主体的管理分区体系,把各个功能区有机组织起来, 形成结构有序、自然共生的人地耦合复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新体制下要求核心保护区内居民逐步实施移民搬迁。面向这样大规模、成体系的人口迁移需求,如何开展新目标、新背景下的生态移民搬迁亟待理论方法指导。通过梳理中国现行移民政策及规划体系,可以识别出国家公园社区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适配性差、目标定位不明确、规划实施不科学及政策灵活性不足等。并相应提出重构政策体系、明确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规划定位、在国家层面树立生态效益前置的规划目标,科学量化生态绩效及补偿标准、强调参与式规划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艳  谷树忠 《发展研究》2022,(11):44-48
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存续、改造和建设发挥了重要基础性支撑作用;但在质量功能、体制机制、监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亟需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大局全力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因此建议:优化生态安全屏障骨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程,强化生态空间差别化管控;统筹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修复治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统筹协调,健全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体制机制;补齐生态监管短板,提升生态安全屏障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资源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评估方法并借鉴了科斯坦萨(Costanza)和谢高地等人的评价模型,评估了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7年和林格尔县土地里利用生态系统直接服务价值逐年增长,间接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GD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量化了土地资源生态价值,也可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构建土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土地整理为例,评价了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取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也必然引起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适当增加和保护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类,补充一定生态用地,应成为当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区发展是中国国家公园的五大功能之一,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需求变动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政策是践行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工作重点之一。基于ACSI的6大变量指标及社区访谈数据,构建了国家公园社区对补偿政策和社区发展政策的满意度指标体系。针对普达措国家公园9个社区87户家庭,抽取了7个最受居民关注的满意度指标。运用模糊数学法核算社区总体和单项满意度数值及其预警区间,结果表明目前社区对国家公园社区发展和补偿政策基本满意,但对社区经营的能力培训和参与特许经营满意度已进入黄色预警区。最后,构建了国家公园社区满意度预警机制,提出了国家公园社区发展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实地保护的重要 保障,也是满足社区发展、访客游憩服务管理等人类利用需求 的重要手段,对于协调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 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对比美国、澳大利 亚、新西兰、日本、乌干达、英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特征, 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管护员制度建设的6项建议:明确原则定 位、坚持文化认同、优化管理体系、注重能力提升、建设执法 队伍、强化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兴起了建设湿地公园的热潮,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强大的动力。然而湿地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湿地保育措施,目前其设计建造大多还处于比较盲目的状态,没有固定规律可循。以湿地公园建设为依托,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保护或恢复的设计理论探讨以及技术方法等层面的研究更是缺乏。考虑到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亟需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一套系统的湿地公园设计和方法指导。湿地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而不同湿地类型和环境条件下,湿地公园的类型和价值也不同,因而设计方案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做到根据不同湿地公园的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和参数计算方法,从而对湿地公园中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 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 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 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 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 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 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 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 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 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 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 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 供需、景观质量及绿色人本服务能力的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设计 研究,对于促进公园健康更新尤为重要。以金鸡山公园为例, 基于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和基础设施使用多维度协同的视 角,进行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路网设置及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 明:1)对于步道选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值由大到小为公园使 用人群密度>醒目度>视域>相对距离>生物多样性>出现概 率>地形地貌>相对坡度>水文条件>用地现状;2)与原有步 道设置相比,基于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空间使用强 度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步道选线及路网设置,其分布的网状结构 更具有侧重点,且对于成本因子较高区域的避让会更胜一筹。 选择成本指数值最低的步道路径设计能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 觉质量、基础设施使用的要求,从而科学提高公园综合绩效水 平,也为城市山地公园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社区公园是利用率最高的城市绿地类型之一,其生 物多样性水平与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作为生物迁移的踏 脚石和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对 整体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十分重要。以北京市4个小型社区公园 为研究区域,以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类群,从公园生境结 构和干扰控制两方面入手,探究基于鸟类多样性提升的社区公 园空间设计策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梯度增加公园面积 或绿地率对小面积的社区公园鸟类多样性影响并不明显。提升 微生境丰富度、植物丰富度、灌木盖度,适当增加竖向层次丰 富的植物空间,增加植被高度及水面的设置对鸟类多样性提升 可产生积极影响。另外,通过地形堆叠、调整植物种植模式来 进行有效的公园边界设计,能够快速削弱外部交通干扰,合理 的功能布局则能对公园内部的游憩干扰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土地整理中重视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要求之一,日本生态型土地整理在达到经济性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我国土地整理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在综述生态型土地整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日本生态型土地整理的内涵、目标和效果,并以日本家根合地区土地整理为例,分析其生态水系建设以及与生态型土地整理相关的公众参与活动,认为要做好生态型土地整理,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在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聚焦于生态旅游,通过讨论其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中的意义和作用,总结得出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最重要的方式。生态旅游发挥的价值和效益,促使国家公园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时,也确保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了一定范围内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最后,从坚持保护第一、丰富体验方式、创新经营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协调全域旅游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六个方面建议了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实现游憩利用这一重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