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P2P作为网络借贷称为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热点,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后,随着监管逐渐严格以及行业更加成熟规范,对中小型P2P平台来说面临着巨大挑战。作为金融界的创新产物,P2P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为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同时为我国民间借贷提供了便利,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目前行业内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中小P2P平台发展艰难,但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变,相信会有长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模式,P2P互联网金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P2P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满足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监管法规,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英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在国内发展十分迅猛,各种互联网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不断涌现。然而随着P2P平台数量的爆发性增长,P2P平台经营过程中的欺诈、跑路、倒闭的问题时有发生。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归纳出针对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的监管措施,并提出规范发展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网贷行业与供应链金融产生了融合,将成为P2P平台未来新的增长点,也为中小企业融资增加新的来源。本文主要分析了P2P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发展原因及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对于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贷款模式研究越来与紧迫,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背景,研究了国外的P2P网络贷款模式,并且探讨了国内的P2P网络贷款模式,指出了P2P网络贷款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商》2015,(2)
P2P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自2007年在我国出现以来,就凭借自身的突出优势步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轨道,各种P2P金融平台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发展速度之外使得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望其项背。然后由于监管缺失,P2P金融的野蛮发展带来了很多金融风险,P2P金融平台倒闭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对这一新生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有效监管,使之摆脱发展困境,这成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于P2P金融模式概念、发展背景、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然后详细阐述了P2P金融模式发展困境,并从信息审核、信用体系、行业监管以及经营能力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P2P互联网金融平台迅速发展并展示出广阔的前景。P2P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信息经济时代的产物,本文基于信息经济的基本理论,从信息的价值创造机理,分析P2P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P2P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冯艳丽 《商业时代》2015,(11):83-84
随着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我国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基于P2P模式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并找出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模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发展呈大好之势,互联网金融也因此日益发展。2015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规模迅猛增长,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涉及的领域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格局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仅通过P2P以及其他网络借贷形式,互联网金融已经占到2014年全社会信贷业务总量的1.2%,占2014年基金代销和保险代销业务的近40%。新涌现出的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行业。不仅传统金融企业加大了对互联网工具的应用,而且互联网企业、生产性企业甚至为金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也加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加上P2P、网上众筹等纯互联网金融企业推陈出新,出现了互联网与金融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繁荣局面,互联网金融已经以颠覆传统金融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然而,互联网金融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高风险。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调研,分析总结出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应该选择好的"P2P平台"项目和"众筹平台"项目,使其既能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又能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0.
《商》2016,(5)
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新兴行业中最引人关注的行业,因为,互联网金融与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过程,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P2P模式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P2P由于涉及到国计民生,发展的好是国家和大众的福音,发展不好极易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动荡。必须要引起国家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P2P行业的投资人、管理者要规范运营管理,担负起社会责任,尽快解决P2P生存、发展中的问题,确保P2P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在我国以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出现井喷式发展。然而,P2P网贷平台诸多不规范的地方也大量暴露出来,问题平台有增无减,P2P"跑路"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影响P2P网络借贷发展的几大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P2P网络借贷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对传统金融业以及监管造成一定的冲击,受到业界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简单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各种形态,通过和传统金融的比对,阐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风险控制的异同,以P2P为例讲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外征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P2P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传统金融借贷固有模式,因其低门槛、高效率、高收益的优势迅速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并给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活力。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不完善,P2P行业竞争的激烈以及法律监管的不到位等原因,P2P平台存在着多种风险,对营造我国有序稳定的金融环境带来威胁。本文将围绕P2P平台进行相关介绍,主要包括发展现状,风险揭示,并通过以上分析提出总结建议,促进P2P平台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改革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P2P网络借贷贷是通过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从而满足个人和微型企业主的信贷和投资需求,它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P2P网络借贷具有便捷性和低成本的优点,近两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的现状,并针对该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互联网金融P2P模式在我国发展迅猛,但P2P网络小额信贷行业相关的风险也日益突出,政府监管部门对其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强,P2P行业需正确分析当下的各类风险,以利于未来更健康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不知何时,互联网金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备受关注的当属新兴火热的P2P理财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P2P是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板块,是民家借贷网络版,借用互联网提供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崛起。本文在介绍P2P理财模式的发展现状上,提出对农村市场P2P理财模式的营销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P2P平台应运而生。在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推进普惠金融落实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庞氏骗局等金融诈骗事件也借势出现。本文结合"e租宝""钱宝网"等典型互联网平台案例,对P2P平台下庞氏骗局发展历程和风险来源深入分析。基于此对政府、P2P平台和投资者三方提出建议,旨在使P2P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庞氏骗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助力国家金融和社会稳定,不断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征信体系,维护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金融也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而P2P网络借贷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在方便着众多资金供求者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P2P网贷模式的优缺点,从投资者、经营者、监管部门等角度提出防控P2P网贷风险的策略,力求P2P网贷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段灿 《商》2013,(7Z):203-203
从大的金融行业看,今年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火爆,引起人们思考互联网会怎样改造整个金融行业,如同互联网曾改造出版业、传媒业、百货业、快递业一样?而P2P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从个人的理财方面说,P2P提供给大众一种新型的、低门槛、高收益、现阶段也较高风险的方式。基于以上两方面,选取P2P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介绍P2P概念、中美P2P的不同、国内P2P不同模式以及P2P行业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0.
P2P金融是互联网时代下,一种新兴的且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新金融业。虽然P2P金融起步比较晚,但前些年受中小微企业旺盛贷款需求影响,其增长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快速、膨胀式发展,并由此带来诸多投资问题和平台风险,文章在深入探讨投资风险的同时,就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做好P2P金融的投资管理和理性投资提出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