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是对中国 优秀园林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四字景题的分 析,探索植物景观景题造词方法及规律,提出了四字景题创作 “画面感、意境美、重植物、合尺度”的基本评价标准及景题 创作方式。认为在景题创作时可以借鉴诗词、楹联和古典园林 景名,收集与归纳景题常用字词等,运用诗性思维,使植物景 观具有“景面文心”的特点。以期在植物景观景题创作方面对 风景园林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人居环境领域,传统园林景观的“实景”之外,“虚景”也逐步进入了研究视野,如声景观、光景观、气味景观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以及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回顾了虚景的相关研究,陈述了景观要素与虚景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热景观”的概念。热景观是园林虚景的一部分,既有可度量的环境性能(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也包含了人的主观热舒适感觉,同时,还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诗画意境联系在一起,是住区热环境与风景园林学科的交叉领域。探讨了热景观与住区热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初步提出了热景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成果应用。热景观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了景观的维度,也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建设风景园林、评价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近郊群山 林立,城内河道纵横,街道和建筑临河而建,形成“水陆相 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乾隆时期徐扬所绘的《姑苏繁 华图》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路过的 苏州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苏州城郊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 象,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从《姑苏繁华图》内容入手,结合 相关文献,从河岸空间、街巷空间、建筑形态和园林名胜4个 方面展开分析,提炼了清代苏州古城的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思颖   《技术经济》2022,(8):84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14至19世纪间北上出使中国的越南使臣创作的汉诗成就斐然。湖南是绝大多数越南北使往返必经之地,湖南境内的湘江和洞庭湖为越南北使天然地提供了舟行之便,越南北使行舟于湘江和洞庭湖之上创作了大量"湖湘诗",这些诗叙景、抒怀、记事兼备,很多是同湖湘文士相与酬唱,其中那些以"潇湘八景"为直接对象或者灵感触媒的诗歌,与日本、韩国的同类诗歌一道,构成了中古、近代东亚文化圈内引人注目的审美-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8.
朱熹(1130-1200)既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留下的诗歌就有一千余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咏理诗三篇予以分析。朱熹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以诗咏理,即能从闲适的生活现象和大自然万物景观中化入理学思想,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  相似文献   

9.
朱琦 《城市建设》2010,(1):166-167
本文笔者通过对声景学概念的理解,在对玄武湖周围的园林声音景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声景观设计要素和设计层次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探讨了园林声景设计方法,为园林整体环境的构筑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 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 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 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 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 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 化内涵。通过探讨相度文化对皇家园林的影响,建构山水庭院 图解基本模式,从而审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体系中天地人“三 才”的相互关系,为古典园林研究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畅春园作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是平地 造园的典范,也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皇家园林。通过对游 记、御制诗词、宫廷画和楹联匾额等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畅春 园已知植物种类32种及大致分布位置。以此为基础对畅春园 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畅春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既因 地制宜地使用北京乡土植物,也引种了南北方的观赏植物,同 时注重生产性植物的运用;在植物配置方面,畅春园四季之景 各异,植物与建筑和山水结合凸显文化性,强调空间感;在植 物文化意境方面,楹联匾额中的植物文化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品 格,整体则体现出江山永固、君怀天下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清代小汤山汤泉行宫是康熙建立的4座温泉主题行宫之一,也是其中距离京城最近,并为皇帝驻跸最多的一座汤泉行宫。它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建设,在乾隆末年形成盛势全貌。晚清时期的日常修葺和防卫管理逐渐弱化,虽经八国联军烧毁,至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受到重视和青睐。汤泉行宫的园林营建既有独特天然温泉要素,也有皇家园林特有的宫苑和山水布局特色。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来梳理其发展沿革,结合现场勘查调研和史料搜集整理、诗词解析来推断小汤山汤泉行宫盛期的园林风貌,分析其相地、立意及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造园艺术成就,同时希望能够重新认知这座曾显赫一时的清代皇家温泉行宫。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皇家园林已成为与大众紧密相关的文化生活 空间,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然而,目前对于皇家园林社会价 值的内涵界定不一,且缺乏定量研究。对此,界定了皇家园林 社会价值的概念,基于皇家园林与人的互动关系剖析社会价值 形成机制,得出皇家园林社会价值包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教 育、审美价值、社会道德培养、健康价值、安全价值六大部 分,进而运用分析法和模糊德尔菲法构建皇家园林社会价值 评价体系,并以颐和园等10座北京皇家园林为例进行量化实 践,通过比较分析量化结果,明确各皇家园林在发挥社会效益 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南京随园是清中叶文坛大家袁枚所造私园,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乱。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特别是根据相关的园文、园图,完成随园盛期时平面图的考据和复原,尽可能完整的重现这座历史名园。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布局构成、造园艺术等进行简析:其相地选址尽得清凉山与干河沿自然之利,依山傍水,景色优美且兼具谢公墩旧址文化底蕴;园林营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布局精巧,与周边金陵胜景融为一体。随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虽为私家园林,却具有部分公共园林的性质,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 成水系以来,历经2 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 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 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 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 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 双重维度梳理浣花溪文化景观的层累过程,进而从自然地理、 社会人文和地方认知三方面动力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浣花 溪风景得以维系至今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筑和园林南北差异明显。在园林方面,南巢北穴,缘由不同;南敞北实,形式不同;南水北石,要素不同;南花北柏,植被不同;南私北皇,社会背景不同。在宗教建筑方面,南方多佛教名山和道教洞天福地,北方多佛教石窟。此外,在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街坊格局方面,也有差异。建筑和园林的南北差异是我国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