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菊  戴湘毅 《经济地理》2020,40(12):221-230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重要表征,展示了区域交流合作的历史脉络。文章以京津冀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京津冀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京津冀文物保护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分布状况;②不同历史时期,京津冀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密度特征明显不同,随着时间由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向北京、天津迁移;③在地形地貌、河流、交通、社会政治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下,京津冀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0~200 m的平原地带,且在0.5°~2°微斜坡和2°~5°缓斜坡的坡度上分布最多,具有明显的向阳性,主要沿河流以及交通路网分布。最后,文章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对专业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验性借鉴意义。本文以曾经发展较好而今消失的日本理想大根萝卜种植业专业村——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村的发展历程,探寻专业村迅速消失的原因。研究发现,影响专业村消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项目自身属性因素,如地方特色不明显;2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如比较优势变化;3生产规模扩张限制因素,如空间非均质性;4龙头企业管理因素,如行为主体间利益不一致。基于此,文章指出鉴于我国多数村域的环境与发展条件,区域专业化生产或许能从根本上破除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张彦彦  胡善成 《经济地理》2022,42(6):103-112
利用熵值法测度了2007—2019年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时空分布、收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基本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五大城市群间表现为非均衡特征。(2)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距,但城市群内部差异不大。(3)从收敛特征来看,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显著的β收敛特征,加入影响因素后,收敛速度增加。(4)政府治理效率、地方政府竞争、数字普惠金融、人口规模和地方财政自给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共服务供给,其中数字普惠金融和人口规模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农"为特征的粮食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粮食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文章从粮食生产系统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粮食生产供给功能、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黄淮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分县截面数据,定量评价了粮食生产系统不同功能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不断减弱,而冀、鲁、豫、皖多省交界地区不断增强;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和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整体上"南高北低"。(2)1990—2015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系统总体功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高功能都市型"、"过渡提升型"和"低功能生计型"三类粮食生产地域类型。(3)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农户生计保障功能的相关系数由1990年的0.38转变为2015年的-0.22;而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城乡转型支撑功能相关关系由弱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粮食生产供给功能越强的地方生态环境保育功能越高。然而,1990—2015年,70%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上升的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保育功能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对农户生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定量识别了2000和2018年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显著增长,总体上"东密西疏",呈现出高密度小规模集聚与低密度大规模集聚分布并存的空间格局;乡村居民点高密度区范围不断扩大,分布密度由邻近中心城区向东部、南部明显衰减;总体趋向于相对零散的分布,新增居民点主要位于海口市东部和南部,具有面积小而分散的特征。②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其中,区位因素对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演变影响最为显著,路网密度、到区中心可达性、到主要公路距离3个因子是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房地产开发及多种土地利用规划与保护政策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演变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东省2012—2018年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利用DEA-BB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山东省及各地市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和主要来源,运用Tobit模型分析山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8年,山东省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的特征;山东省科技创新效率整体不高,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较高,并逐步向外围地区扩展;技术进步是全省及各地市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来源;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持是影响山东省科技创新效率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以及相邻两年的重心迁移方向与距离.通过选取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来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动态梳理.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来探索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分布特征;然后,本文将计算每年的人口重心位置和相邻两年人口重心的...  相似文献   

9.
10.
农村劳动力流动空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南省25个村庄的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首先,把劳动力流动空间分为县内、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四个尺度,分析流动劳动力在各尺度空间的分布状况,然后以劳动力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着重分析了个体、家庭、区域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空间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县内、省外两个空间尺度,而县外市内、市外省内两个尺度上获得的流动劳动力相对较少。个体、家庭、区域因素都会影响劳动力流动空间决策,但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并不是简单地呈现正向或负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样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讨论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战略、公共政策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认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战略的重点是增加大中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并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公共政策。同时,公共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劳动力的个体、家庭与区域因素,使政策细化,政策目标更明确和准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创新增长水平也存在差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已有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近的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2001—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1各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持续增长,而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波动变率较大,反映出城镇化质量"重形式轻内涵"。2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至2007年,河南省所有地市全部摆脱弱度失调,进入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3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的地域差异较大。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济源七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度较高,商丘、周口、驻马店、濮阳等地市协调度较低。4当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整体协调水平较低。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度协调、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分别为1、6、7、4,低度协调和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占全省地市数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1年~2012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PVAR的GMM估计、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脉冲响应分析和面板方差分解等诸多实证方法,笔者考察了金融发展对就业城镇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城市建设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河南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发展显著抑制了就业城镇化的推进,但是短期内显著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对生活方式城镇化和城区建设城镇化的支持则很不明显。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渠道产生。研究对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中配套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丹丹  乔家君 《经济地理》2015,35(3):145-153
服务型专业村对传统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河南省画虎专业村王公庄为例,阐述欠发达农区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影响环境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发现:1在专业村形成的不同阶段,其廊道不断变化,由血缘、地缘关系路径逐渐向业缘关系转变;2绘画行业规模的扩大主要发生在专业村形成的后期阶段,即扩散机制的二、三阶段,且学员来源在空间上不连续,呈跳跃式扩散,空间跨越尺度较大,不同于特色种植型专业村多邻近扩散的形成规律;3绘画产品销售市场逐渐趋于稳定,销售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4王公庄绘画产业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是村内部因素和村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仿创新、网络联系、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是服务型专业村发展演化的内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刘玉振  周灿  乔家君 《经济地理》2012,32(2):116-120
农业创新只有充分地扩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经济效应。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大营村为例,分析了大营村萝卜特色种植的优势条件,借助创新扩散理论揭示其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轨迹,并总结其空间扩散方式、空间结构及影响环境。得出如下结论:①大营村特色萝卜产业选择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悠久的种植历史、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优势;②大营村萝卜种植扩散,在空间上按照渐进式和跳跃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存在一定的距离递减效应;③大营村萝卜种植扩散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点轴式模式,种植基地布局具有明显的“杜能圈”印迹;④大营村萝卜种植的空间扩散受到空间距离、地理环境、扩散效益、政府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Wind金融终端、上市企业年报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收集2010和2015年福建省A股上市企业子公司及对子公司的投资额数据,分析子公司数量和投资额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借助地理加权模型探讨福建省上市企业对省外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2010—2015年,福建省上市企业的子公司数量和投资额显著增加,厦门和福州的子公司数量和投资额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2)福建省内投资网络密度增强,但资金流向不均衡,福建内陆城市对沿海城市的投资额远高于沿海城市对内陆城市的投资额。(3)上市企业在省外的子公司和投资额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投资额的地区分布比子公司更加极化。(4)大部分省市的人均GDP、年末常住人口、进出口总额和投资额呈显著正相关,建成区面积和投资额呈现显著负相关,而第三产业比重对投资额的影响较小。整体上,距离福建省越近的地区,解释变量的系数值越稳定,对投资额的解释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农区经济的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乔家君  赵威 《经济地理》2011,(6):992-998
利用ArcviewGIS软件,对河南省2109个乡镇35个村级属性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论如下: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格局,欠发达农区占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区集中于河南省中北部,外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据时空耦合(时空转换)规律,将河南省农区经济的发展划分为贫困阶段、温饱阶段、发展阶段、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空间上呈明显分异。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关联,村镇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交通、地形、原有发展基础对农区经济水平及其差异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样方分析、核密度和Ripley’s K函数,分别对2002、2008、2015年义乌市物流企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2002—2015年期间,义乌市物流企业分布从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向正东—正西偏转极化,团状集聚现象明显;物流企业随市分布,毗邻专业市场布局的格局基本成型;企业空间分布差异扩大,整体处于集聚状态下的极化分布;各镇、街道之间集聚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江东街道集聚规模最大,稠江街道集聚强度最高。最后,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了区位、市场、政府等因素对物流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发现市场临近、政府决策等对物流企业区位决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SPSS18.0软件,运用层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计算加权平均离差、加权变异系数,从时间、空间和成因上分析了河南省农民纯收入的差异。时间上,河南省各地区农民纯收入的综合差异在2000—2003年间增速较大,2004~2008年间收入差距仅有小幅度的增长;空间上,位于豫中地区的郑州市收入最高,围绕其周围的豫北地区收入次之,豫东地区最低。农业收入、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收入、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工业收入、文教卫生业收入、牧业收入等是影响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农民纯收入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31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15个指标,以2000—2015年产城融合相关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以及GIS可视化等手段对产城融合的时空分异格局进行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和产城协调类型分类数据对产城融合协调发展的影响指标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产城融合还主要处于颉颃阶段,尽管有部分城市的产城协调已经发展到初步协调阶段,但绝大多数省市的产城协调仍处于发展调和阶段。且从产城融合的空间分布变化来看,其东高西低的整体特征十分显著,有效印证中国经济东中西部阶梯式发展的空间格局。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时代背景的转变,产城融合的主要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地融入"人"这一产城融合的重要维度,这也体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