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两阶段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工业生态经济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解决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中的非期望产出问题。先计算出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然后再将二者结合起来构造出生态经济综合效率。最后运用2005~2012年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工业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与考虑环境因素的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差异,而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大于经济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3.
生态效率能够为旅游景区提供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影响评估,成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评依据。选取西安市华山风景区与华阴市大唐芙蓉园为研究区,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基于2012年"十一"黄金周调查数据对华山风景区和大唐芙蓉园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景区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华山风景区与大唐芙蓉园的生态效率分别为1.321 0和0.461 0,即山岳生态景观型景区的生态效率高于人文主题公园型景区的生态效率;(2)从两景区的产出价值来看,华山风景区经济与生态价值高于大唐芙蓉园,华山社会价值低于大唐芙蓉园;(3)从社会-生态投入角度可看出,华山风景区经济、社会及生态投入均高于大唐芙蓉园。最后为旅游景区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根据崇左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定量估算了其土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1996~2000年崇左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表现为先降后升态势,区域各县(市)土地利用的生态价值变化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生态系统价值变动的根本驱动因素是农业用地内部各种用地类型之间的竞争.单位GDP对应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在持续下降,当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经济发展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金融业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对绿色和环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通过建立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Moran’s I等,对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验证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特点;区域差异源于局部集聚性和集聚阴影效应;银行业对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证券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明显,保险业对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密度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论视角,将生态经济系统划分为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并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构建基于矩阵型结构的网络DEA模型对生态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利用该模型对我国省际2007—2012年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敛散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整体、区域及省际生态经济效率处于低下水平,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是导致整体效率低下和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生态子系统尤为关键。2对比三大区域可知,在整体效率、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层面,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在生态效率层面,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3生态经济整体效率和社会效率呈发散趋势,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呈现稳定状态。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类型模式及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从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五城同创有机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找准了发展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精准定位,即基于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人居环境和营造生态城市为基本原则,搞好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工作,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和美丽的花园城市,以及从生态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四位一体、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努力将市区农业全面渗入中心城区,融入长三角大都市带,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跨越发展.本文探讨了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的产业类型及其理论分析,简介了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及理论探索,研究了以生态文化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南通模式的意义、特征、科学内涵以及理论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效率型组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率型组织以不断减少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为前提组织生产或服务,即在赚取货币利润的同时不断削减其生产或服务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生态效率型组织有特殊的内涵,它使经济效率由次优向最优方向转变,其重要形式是生态效率型企业、企业集团,除此之外还包括以农户养地节水为核心的农业生态效率型组织,逆向物流型生态效率组织、基于"食物链"的企业共生生态效率组织--生态工业园、大区域范围的生态效率型行业和产业组织等.  相似文献   

9.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研究评估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湿地生态价值的85篇文献进行案例分析,构建了区域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与估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份的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湿地生态价值总量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由西北、东北向中部递减趋势;单位面积湿地生态价值量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北递减的趋势,这与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2)2018年我国湿地生态价值总量为18.36万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生态价值总量的75.55%,表明调节服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3)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对生态补偿需求迫切程度较大,特别是西藏、青海应对其优先补偿。(4)我国83.87%的省份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16.13%的省份有较大困难支付补偿标准,其中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的青海、西藏基本没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这为建立横向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生态效率是权衡经济、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科学评判手段,可定量分析研究区域的农业生态发展水平,为区域农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提供借鉴之处。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Super–SBM模型和σ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静态水平和区域差异的敛散性,并运用Global–Malmquist指数研究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最后依据无效率分解模型厘清效率损失的原因并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差异特征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指数分析表明,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提升动力,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率损失的原因在于过量的资源要素投入和污染物排放,其中,地膜、水资源和化肥投入要素冗余程度最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市农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扩张和中心城区功能转变、结构调整,以及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要求、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以实现城乡经济、生态、社会的一体化和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发挥大都市及其农村区域优势,开拓农业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功能,提升传统产业生存竞争力,延伸或开发新产业,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目标、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都市发展对农业农村要求的目标的有机结合。据此,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表现在:1·功能走向。主要有五个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土地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污染已成为最严重的污染源,因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生态效率变得至关重要。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该省18个市2012—2016年的农业土地生态效率进行研究。该模型能够有效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得到更真实的效率值;同时,通过引入环境变量,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在0.7左右,规模效率不高是制约生态效率的关键;农业土地生态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有正向也有负向的影响,农业财政支出主要产生了负向的影响,第三产业占比对生态效率有利;各个市的农业土地生态效率与区位因素有关,效率值由高到低从省会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  相似文献   

13.
追求生态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内涵上看,生态效率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就必须追求生态效率,采取措施提高区域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率,发展生态效率型农工一体化产业,培育生态效率型农户。  相似文献   

14.
生态服务价值的发挥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特征。本文以上海的都市农业为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产品提供功能、观光旅游功能、净化大气、涵养水分、保持土壤以及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功能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上海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不断上升,在提供了大量农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同时间接经济价值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逐年降低,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生态服务价值的发挥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特征.本文以上海的都市农业为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产品提供功能、观光旅游功能、净化大气、涵养水分、保持土壤以及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功能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上海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不断上升,在提供了大量农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同时间接经济价值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逐年降低,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以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为分析单位,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级区域生态效率,利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内部驱动因素,为推进我国绿色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表明:省级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低值占大多数,增长较缓慢;区域间差异化显著,发展仍然存在不协调、多极化趋势;从全局自相关来看,莫兰指数均显著为正,省级生态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经济水平是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空间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省级生态效率发展不平衡、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生态效率测度方法存在经济指标体系选取不全面和环境状况反映不真实的问题。文章基于WBCSD界定的生态效率的概念及核算方法,利用能值化的GGDP和EF改进生态效率度量模型。以武汉市为例,对其2002—2016年的生态效率动态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1)武汉市的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增长幅度来看,生态效率增幅最小值出现在2003—2004年,而在2007—2008年和2011—2012年间大幅上升,但GGDP增幅总体上明显高于生态效率和总生态足迹;(2)武汉市传统GDP、G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损耗对应的"能值-货币"价值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环境损耗是GGDP变化态势的主要决定性因素;(3)从时间维度看,武汉市总能值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从构成来看,武汉市能值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为化石能源用地和牧草地能值生态足迹,建设用地能值生态足迹占比最小;(4)采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能够更准确、科学地评价区域生态效率状况。最后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该市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低碳视角下引入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指标,运用以农业碳排放量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然后通过Tobit回归模型考察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能长期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及上、中、下游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农业经济水平、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劳动力教育程度、农业机械化、政府规制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正效应,农业化学化则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气候资源投入要素纳入农业生态效率测算体系,使用窗口EBM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3—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最后使用SDM模型和Shapley值对区域差异成因进行量化解析,结果如下:(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逐渐超越其他地区成为农业生态效率“领头羊”。(2)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逐渐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特征。(3)SDM模型显示,受灾率、财政支农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负相关,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正相关。(4)Shapley值分解显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贡献率呈增长趋势,受灾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种植结构和财政支农水平的贡献率总体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
张仁杰  董会忠 《经济地理》2020,40(7):124-132,173
促进工业生态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2005—2017年各地区相关数据,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生态效率,并借助空间计量分析模型考察区域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与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2005—2010年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较为稳定,效率值始终在0.760上下浮动,自2011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波动,并呈现出"两极化"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②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环渤海地区是典型的高效率区域,而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工业生态效率低的省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均相对集中。③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阻碍工业生态效率的提高,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余因素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