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实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基于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7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区近8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但仍比较明显;县域经济总体呈"凹"型格局,城镇沿长江干支流、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轴线布局的特征明显;成都和重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但两个城市呈离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经济区中部存在较大的经济低谷;县域经济实力的空间变化呈圈层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2000—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聚的空间范围扩大,由犬牙交错的斑块状分布向连片的面状分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宝琪 《经济地理》2013,33(1):15-20
以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以2000-2010年人均GDP为基础数据,结合传统区域差异统计方法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趋同趋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突出且空间惯性很强,形成了以郑州、洛阳等城市为核心的发达地区和京广线以东尤其是豫皖交界区等广大落后地区,核心区的经济极化作用仍占主导,扩散作用微弱.据此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优化经济空间格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5省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特征,研究了总体空间分异状态。结果表明:各个城市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值整体不高,发展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只在个别年份显现非常弱的集聚分布空间格局,郑州和洛阳等中心城市功能不强,难以通过“涓滴效应”成为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内各部门的外向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②随时间变化,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相差较大;③郑州居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高值区中心,且郑州与区内外围城市的城市流梯度差不断缩小,溢出效应开始显现;④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⑤特殊的区位优势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6,(11)
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汾河流域城镇密集区发展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其发展经历了萌动与形成、扩张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明确现状流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具有显著的轴线指向性特征,并呈现明显单中心型结构,流域南部缺乏具有核心影响力的中心城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点—轴"型城镇空间结构系统对流域城镇进行空间组织,并着力培育以临汾市区为中心的城镇紧密联系区作为流域南部中心,构建"2个流域中心、2个流域副中心、1条重要发展带和2条主要发展轴"的流域城镇总体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铁路客运车次数据测度中原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吸附能力与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识别城市吸附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刻画中原经济区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内城市的吸附能力总体偏弱,吸附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沿京广线和陇海线成"十"字型集聚,城市间联系表现出以郑州为重心的"三角形"格局,但郑州在省际联系中的中心作用较小,中原经济区内省际联系总体不足.  相似文献   

11.
促进由郑州等九个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可有效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发挥中原经济区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快中原城市群产业融合步伐、强化郑洛产业双核作用、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连接区域开发、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措施,探索建立具有中原城市群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中原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经济增长关联性测算,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总体关联度明显低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内各地市之间关联程度较差.最后,根据本文研究,提出加强郑州、洛阳等重要地市的经济辐射强度,提高以郑州的首位度,加大中原经济区各地市之间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是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中原经济区自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其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熵权法对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利用Arcgis软件,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层次,最后从数量角度和空间维度进行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水平多数地区处于中等发水平;二是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中间极、南北强、中间弱"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原经济区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来友 《经济地理》1998,18(3):73-77
区域化是实现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郑州为中心,焦作、新乡、洛阳、开封、许昌为副中心的中原地区,城市空间聚合度高,现有条件好。应以点──轴模式,实施递进发展战略,制订相应对策,发展综合实力强,稳定有序的中原经济区。  相似文献   

16.
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3、2014和2016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Arc GIS软件,分析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时间截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呈现聚集分布特征,空间结构上呈"双核集聚—网状发展"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异主要受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力不显著。(3)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多数位于西北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与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17.
城市和地区发展具有生命周期。许多城市都已经和将要经历"产生—成长—发展—成熟—衰退—再振兴"等生命阶段。新乡是一个正处于兴旺发展中的城市,呈崛起之势,但要成为带动较大区域崛起的龙头城市,受到空间局限。郑州是河南首位城市,但首位度不高,要做大做强也受到空间局限。开封距郑州、新乡很近,但它是个相对下滑的城市,难以单独走大。城市发展有两条道路:单体发展和联体发展。郑、汴、新三城连为一体,构建特大型龙头城市——"郑汴新"中原大都会,是带动中原和中部崛起的大胆而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2014,(8)
正规划概况东滩·陈家镇总体规划面积为224平方公里,至2020年,该地区规划总人口发展为21万人。空间结构中心镇区四大功能组团将分别被生态战略节点中央景观湖、东滩湿地公园、大型主题乐园、郊野公园等大型绿色开放空间环绕,形成绿色空间与城镇组团相互交织,展现森林、湿地、湖泊、田园等自然风光的生态型城镇景观,并以三条景观河道及沿河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将四大组团相互串接起来,组构成一个"Y"型空间轴线,形成生态辐射通道和结构性生态走廊,呈现以"四片穿插、Y型组合"的特征。体现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