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识别绿色金融发展格局的时空变迁并揭示其空间关联结构,是实现绿色金融区域协同发展的前提。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度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绿色金融指数,随后运用地图可视化、动态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重心迁移与离散趋势进行刻画,并引入修正引力模型对省域间绿色金融关联发展强度进行量化,最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绿色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及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第一,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中部、西部、东北三大地区间水平差异有所收敛,但与东部的差异依旧明显;绿色金融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持续提升空间较大;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由南至北”梯度降低的格局分布,发展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连通度与稳定性稳步提升,但整体关联度较低,新疆与西藏被孤立于网络以外,关联发展更多存在于东中部省份之间,中西部省份间关联发展程度较低。第三,东部沿海与中部省份中心度较高,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有着较强的吸收与辐射能力,兼顾扮演“发动机”与“中转站”的角色,有效沟通了东西部间的绿色金融发展;多数省份的“中介”属性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2.
以绿色转型推动"城市病"治理,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视角出发,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以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城市绿色转型及"三生"空间转型水平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性,而上、中、下游地区差异明显;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城市绿色转型,相较于生态空间转型的影响,对生产空间转型、生活空间转型的影响效应更加突出;在区域异质性上,长江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驱动城市绿色转型及"三生"空间转型,而中、上游地区数字经济不能够有效驱动生态空间转型。为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引擎作用,应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依托地区比较优势,实施数字经济驱动城市生产空间转型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2014—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乡村系统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及时空格局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数字乡村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高等级协调类型省份和发展的热点区域均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低等级协调类型省份和发展的冷点区域均聚集于西北部地区;我国实现数字乡村均衡发展的短板在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洼地”依然在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数字乡村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研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广西14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考查系统时空分布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18年期间,广西城市经济发展—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偏低,层级向上跃迁进程相对缓慢;(2)多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同步,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3)桂南、桂北、桂东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于桂中、桂西地区,并呈现出从桂南、桂北、桂东地区向桂中、桂西地区优化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4)广西城市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集聚特征,高值集聚区位于桂北和桂南地区,且空间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低值集聚区则经历从桂南向桂西地区扩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整体实力较弱、增长速度偏慢、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特色不强及区域发展失衡等突出问题。针对全区73个县域行政区划的三个梯队,提出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创新引领,打造跨越发展新动力;坚持协调发展,构筑均衡发展新架构;加快绿色转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强化开放带动,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深化县域治理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6.
“万里茶道”是涵盖生产类遗产、交通类遗产、管理类遗产以及服务类遗产的跨区域、跨国界的茶文化遗产廊道。本文运用改进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万里茶道”中国段节点城市的遗产旅游发展适宜性和障碍因子进行定量测评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万里茶道”中国段遗产旅游发展适宜性表现不均衡,生产路段为中度适宜,集散路段和外销路段整体上适宜性偏弱。(2)在遗产资源维度上,廊道内资源分布表现出分路段、多中心的特点。(3)在旅游产业运行维度上,适宜地区主要分布在生产和集散路段。(4)在经济社会发展维度上,适宜性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小城市适宜性较弱。(5)在生态环境维度上,适宜地区均分布在生产路段,集散路段和外销路段生态环境质量尚待提升。(6)根据各地适宜性水平和各维度的均衡性,将节点城市划分为四种类型:适宜-均衡型、适宜-失衡型、弱式适宜-均衡型和弱式适宜-失衡型。(7)除武汉外,旅游产业运行是影响各节点城市遗产旅游发展的首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造了衡量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数,采用固定效应和门槛回归方法,从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视角分析了绿色金融与地区绿色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研究表明:绿色金融能显著推动地区绿色发展,这主要表现为地区环境治理水平提高与地区环境质量提升。分组回归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对绿色发展推动作用在产业结构生态化程度较高且位于东部的省份表现地更为显著。门槛检验发现:以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存在着双重门槛效应,只有当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体现出绿色金融对地区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据此,应该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体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困境及潜在的风险主要有:人口规模过大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失衡,严重困扰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失衡,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和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人口结构性失衡,制约着社会和谐和发展;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制约着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降低人口发展风险,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的路径选择主要有:树立全面科学的人口理念,增强人口风险意识;开启中国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的行动方案,构建人口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人口政策,适时引导人口均衡发展;采取综合治理,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既有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有西部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保险业的发展也不均衡,呈现出东南向西北的梯度特征,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别。从全国保险业发展概况、主体竞争格局和区域发展态势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保险市场现状,重点从市场特点、发展速度、竞争状态、主体数量等方面分析了6大典型保险区域的市场差别,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时间序列泰尔指数的空间分解,考察中国区域间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较为均衡,但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却处于失衡状态,这是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客观造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公共服务资源在各区域的配置失衡。应该指出的是,中央政府要继续推进以均衡地方政府财力为目标的一般转移支付,增加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究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与改进措施。本文以内蒙古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治理环境、信用文化基础和地区金融发展四个维度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因子分析和熵权法测算各维度和综合得分,得出该地区2003—2017年金融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并对比分析了与国内其他省份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内蒙古金融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高;与中、东、东北部省份相比,其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但在西部省份中,其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努力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手棋"的着力点,对加快推动成德眉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运用DEA模型对2015—2019年成德眉资四地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对四市的金融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德眉资金融协同发展存在一定的基础,但在金融资源的空间布局、金融产业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蒙边境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国家对边境外汇管理逐步放开,人民币在中蒙边贸结算中的使用量逐年增长,并实现了人民币在蒙古国境内一定范围内的流动,形成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人民币跨境流通模式,银行服务范围也由试点银行边境口岸机构扩展至内蒙古全区境内所有金融机构。中蒙跨境贸易的进步对新疆做好边境贸易是具有可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投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2004~2017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就市场化进程中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从Moran’s I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绿色投资与市场化进程相结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比绿色投资单项指标的作用更显著;市场化条件下的绿色投资仅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省市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投资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新发展理念五大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2004~2017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就市场化进程中绿色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各地区差异较大;从Moran’s I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绿色投资与市场化进程相结合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比绿色投资单项指标的作用更显著;市场化条件下的绿色投资仅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省市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础上,基于2006-2017年110个地级市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但存在水平的时空差异,呈现出下游优于中游、中游优于上游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贡献率高,提升潜力大;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和城镇化均能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提升;产业集聚则会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的政策启示为:加大财政支出,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城市规模,加强地区间绿色发展合作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兼顾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绿色指数RGI,测算了各省的相对绿色GDP,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1998~2009年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30个省市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非常强的空间依赖,表现出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布空间集聚格局。政府环境管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省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间接促进了空间集群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成分和对外经济发展对环境约束下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相关数据, 为缩小中部地区城市旅游经济差异、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以促进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方法/过程以旅游外汇收入为测度指标, 将统计学和ESDA方法结合, 分析2003-2013年中部地区城市入境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果/结论(1) 时间演变方面:绝对差异持续扩大, 相对差异表现为波浪形下降趋势, 但依然处于高位运行; 依泰尔系数分解可知, 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省内差异和省际间差异交替变化, 为差异主要贡献者; Global Moran's I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未形成明显的高水平城市集聚区。(2)空间演变方面:高水平城市基本为各省省会及其周边城市或拥有高级别旅游资源的城市; Local Moran's I说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逐渐形成两级"核心-边缘"空间结构。(3)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影响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特殊事件。  相似文献   

19.
以高铁开通这一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7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整体上,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和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从动态效应上看,高铁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拉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凭借创新效应、结构效应与配置效应提升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其中创新效应发挥的作用最强,而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弱。(3)异质性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拉动作用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更为显著。(4)基于地理距离圈层的扩展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不同圈层内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在距中心城市200 km处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0.
以高铁开通这一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7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城市绿色发展效率,进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整体上,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和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从动态效应上看,高铁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拉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机制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凭借创新效应、结构效应与配置效应提升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其中创新效应发挥的作用最强,而结构效应的影响较弱。(3)异质性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拉动作用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更为显著。(4)基于地理距离圈层的扩展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不同圈层内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应呈"倒U"型变化趋势,且在距中心城市200 km处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