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引力模型的修正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湖南100个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进行测算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湖南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具有以下特征:湖南省经济整体网络密度偏小,经济联系总量差距大;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较大;区域经济联系不平衡,经济联系等级明显;省际相邻区域经济联系程度不均。进一步对空间组织结构进行圈层分析,根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进行经济区划,结合湖南主要经济联系通道确定主要、次要发展轴,从而得到完整的空间结构,最后对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的研究对湖南优化空间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3个时间断面县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内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状况,并分析其演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2000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局部区域变动较大,但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呈现西高东低态势;30个省辖市市区成为辐射中原经济区整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点;市区近郊县域具有二元经济特征。2经济发展空间集聚格局较为明显;热点区呈现双核结构;次热点区围绕热点区分布,圈层结构明显,呈现核心—边缘模式。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是历史基础、农业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构建省级行政区尺度的发展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状况、法规状况、服务状况、管理状况、人员素质状况5个维度出发,对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软环境水平进行测度,结合Dagum基尼系数结果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从经济发展维度探究我国发展软环境经济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我国发展软环境建设水平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总体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相似,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基于空间差异系数,四大地区之间,东北与西部地区两者发展软环境水平差异性最强,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其他地区最为明显,整体上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缩小。(3)经济发展下经济增长、经济稳定、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4个维度因素均对我国发展软环境建设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最小二乘法,运用2012年湖南省14市(自治州)农村环境保护统计数据,分析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效率、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效率来看,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效率综合指数排名中,长沙市第一,为0.755,排名最后的是娄底市,为0.335;从空间格局来看,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走势;从影响因素来看,显著影响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效率的因素为经济发展指数、社会生活指数、环保事业指数。  相似文献   

6.
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通过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多中心空间结构主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此外还发现,在东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更明显,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在经济韧性处于较低状态时对增强地区经济韧性的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从空间视角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源数据获取不同维度下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关联特性的分析流程,并用Arc GIS实现可视化表达;从区域物流集聚与经济集聚、区域物流联系与经济联系空间分布两个方面,获取云南省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特性。结果表明:1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表现于物流集聚与经济集聚的关联性、区域物流强联系与经济强联系的关联性、区域物流发展与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的关联性等方面;2区域物流与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集聚引发物流集聚,物流集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3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对经济联系紧密的相邻区域物流发展有极强带动作用;4区域物流联系空间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在物流与经济联系较强的区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往往与经济空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和GeoDA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探索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在演进的时空格局上,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距稳中有降,长株潭高值区逐渐形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经济后发地区则不然.最后提出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带动策略,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侯俊军  刘晓 《经济地理》2008,28(5):776-778,812
财政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近年来湖南省经济增长与财政收人出现迅速增长的势头,但在全国而言优势并不明显.文章用计量模型分析了湖南财政收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若干优化财政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业视角的中国城镇化质量分级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业视角重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投入—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产业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运用熵值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度量,在此基础上,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各个省份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索了国际贸易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镇化质量存在发展不均衡,即在东西方向上存在较为稳定的"东高西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存在"两端低中间高"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商投资、加强对外合作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当地的城镇化质量,但增加对外投资则会对城镇化质量提升产生负向影响。文章就城镇化质量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瑛 《经济研究导刊》2007,(12):152-15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存在与不断加剧已成为当前困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独特的区域开放模式决定了各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性,而区域开放程度的差异又与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密切相关,导致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扩大.实证结果也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特征的形成与FDI"东高西低"的基本格局密切相关.因此,促进"外资西进"是改善当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反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区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共同富裕区域发展的空间新形态,是决定共同富裕实现的最基本问题。从区域发展的区域属性扩展,形成空间形态的空间尺度、空间结构和空间差异三大基本问题。并以此构建共同富裕空间形态新的要素创新,从空间尺度的新维度、空间结构的新样态、空间差异的新视角,分别探索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区域发展路径。进一步地,基于中国纵向区域支持政策和横向区域帮扶政策的实施对空间新形态予以回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当前中国区域政策的优化构想。  相似文献   

13.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281个城市2003-2013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空间结构方面,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结构具有“粘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结构,TFP显著提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我国南部、东部一带,效率改进和效率下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和北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分布.在空间关系方面,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正向依赖关系,并且正相关性不断加强.因此,现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应重点关注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市场一体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空间视角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分析认为,从不平衡向相对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区域改革开放也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区域差距在不断扩大。因此,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目标应该是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结构的相对均衡,并通过空间集聚及加强区域经济联动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轮驱动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也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人口空间演变,揭示空间演变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区域人口和发展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00、2010年贵州省人口普查资料,结合近十年来贵州省统计年鉴,对贵州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并结合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因子进行解释,认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是造成贵州省人口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2021,41(9):204-213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 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形成滇西北、黔东南—黔东北、黔南和云南红河州四大高密度区。(2)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强,地域文化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社会因子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且海拔高程、坡向和河流间两两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3)从影响机理来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是形成现有空间格局的外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格局的区域化态势日趋明显,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竞争力的主要载体,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处于湖南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是湖南经济板块的重要增长极。客观分析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持续竞争力的状况,选择发展路径,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弯道超车",构建持续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时空演化和行业集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基尼系数法对浙江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和行业集聚特征进行计量分析,旨在揭示浙江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和行业集聚与演化的规律性。研究表明,浙江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增长的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浙东北强、浙西南弱"的总体格局,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不同服务行业的集聚程度和演化路径存在差异。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要发挥杭州、宁波等服务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实现更有效的区域合作;要采取差异化策略促进适合集聚的服务行业集聚发展,推进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通过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经济效率来缩短发展时间,已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空间结构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不可逆性。因此,如何协调空间开发秩序,调整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国民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且构成未来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