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各城市竞争力差距非常明显,成都作为首位城市“一城独大”、全省缺乏梯队城市。为此,笔者建议成都可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着力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成都应适当控制其极化作用,努力发挥其扩散作用,带动周围的绵阳、德阳、眉山、乐山及资阳等“点”的发展;其余城市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回程效应的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竞争力;自贡、攀枝花和南充要努力尽快构筑起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各区域的发展“极”,同时,还要带领本区域其他城市加快发展形成合力,尽快成为成都的腹地发展“点”。这样,全省最终形成“极”带“点”、“点”跟“极”的“多点多极”的相互协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进行了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实践,许多学者也对都市农业的形成、都市农业的功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都市农业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止是农业对于城市的单一作用,通过分析我国都市农业兴起的原因、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和制约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当突出其生态功能、应重点发展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应提高都市农业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应有利于都市与乡村社会经济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 在我国经济、金融和交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对四川而言是完成四川省委战略任务的着力点。对此进行研究能有力推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方法/过程结合实地调研, 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 对绿色发展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提出发展理念决定城市建设路径, 绿色发展是成都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增长点,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支撑点, 是新形象的展示点, 是成都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城乡一体化视阈下福州都市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交汇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福州都市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极大成绩。但在深入拓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与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健全机制、品牌建设、科技支撑、多元融入、加大扶持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求福州都市农业的整体提升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济南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城市,面临着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保持产业竞争力的双重任务,这就亟需找到一条促进经济增长、壮大城市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也需要理论上的新突破。集群经济正是这样一个对该市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总体性启示的重要思路。集群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昭示了济南市产业发展的远大前景,同时也是优化济南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该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将成都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这对成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成都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国际视角、目前国内的竞争格局等方面,探讨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分析了成都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成都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未来5年,成都立志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三最”)的特大中心城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怎样抓住历史机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此我们走访了成都市城市管理局郭晓鸣局长。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中科院成都分院协办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首发式2006年6月10日11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的主题为“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作了《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以成都为案例》的主题报告;成都市介绍了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情况;来自中央各部委、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美国、意大利、荷兰、墨西哥、韩国、中国香港和内地著名城市化和城市竞争力研究专家,围绕“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方法与途径;会议还发布了由中美两国学者牵头、八个国家专家携手研究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加快构建成都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能为成都实现“三步走”战略提供开放新动能,为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新支撑,对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方法/过程文章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及特征,并基于开放型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标。结果/结论发现:40年来,成都开放发展阶段性和内陆型特征明显,实现了“借船出海”到“筑巢引凤”,再到全方位立体开放的“蝶变”,特别是成都近十年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持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对外开放的发展。新时代新要求下成都应着力推动开放发展向战略层面跃升,从构建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对外交通经济走廊,提升开放合作能级,以体制机制创新和营商环境打造推进开放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10.
珠三角是我国都市群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组建穗、港、澳城市经济共同体是合理利用都市群资源和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需要,是穗、港、澳三方增创国际大都市新优势,共谋发展的理性选择。穗、港、澳城市经济共同体必将大大提高三地的城市品位,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为珠三角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组建穗、港、澳城市经济共同体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寻找适合的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产业兴旺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是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助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能有效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川渝地区柑橘产业为例,提出构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带,着重围绕绿色发展、供给侧升级、产业国际竞争力三条路径实施柑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后从协同主体多元化、生产要素协同、产业链协同、市场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川渝两地柑橘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中度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已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证实,我国钢铁、汽车、制造业等很多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偏低,虽然近年中央政府出台政策通过推动行业重组并购等方式努力提高这些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但收效甚微。本文在地方政府竞争范式下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国企、私企等多方参与的模型,对产业集中度提升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找出了困境的症结所在。并以钢铁行业整合为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模型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成渝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质量及速度必将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成渝两地不但要发挥各自工业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更要通过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推动成渝经济区的集约发展:要利用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性强的特点,重点发展“2+9+5”的产业集群;重点产业发展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研发和区域内的互补;将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又要加强两省市各级政府的规划、引导、激励和协调,还要尽可能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兄弟省市政府和企业的进入、媒体的造势和全民的自觉投入与参与。  相似文献   

14.
新疆克拉玛依是一个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占主导,其他经济成份极其有限;在产业结构中以国家战略性产业——石油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比重很小;中央直属企业占主导地位,地方企业比重较小。2008年以来由于石油价格下跌、金融危机等原因,地方企业受中央投资及原油储量、产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地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地方企业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和战略性产业特征,并且面临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问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有规模效应,成为该产业能否由幼稚期和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并最终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本文利用A股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整体、产业分类、政策支持和产权性质的层面分别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但是基于七大产业的研究揭示出,部分产业规模效应不显著,甚至呈现规模不经济;政策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产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规模效应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规模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经济现象的出现,传统的经济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原来企业竞争的规律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在却出现了“赢者通吃”的现象,即赢者获取全部,败者一无所有。在21世纪的中国,怎样搞好国有企业,造成“赢者通吃”的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因其一定区域内的高度集中,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提高规模效益而促进了企业及产业的较快发展。然而在陕西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要加以防范。为促进陕西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并注意防范行业性、制度性风险和由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间的关联性及中小企业自身生命周期所引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两大重要任务。以雾霾污染表征环境污染,基于30个省份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GS3SLS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识别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两类信用治理策略对雾霾污染的直接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失信惩戒主要通过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和抑制经济规模以治理雾霾污染。第二、守信激励缓解了研发投入对生产的“挤出效应”,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但生产规模扩张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第三、政府降低市场干预有助于释放守信红利从而推动雾霾治理,但对失信惩戒的治霾效果没有显著影响。第四、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会产生“震慑效应”,使本地高污染产业发生转移,形成邻近地区“污染天堂”;加强守信激励会使邻近地区将污染产业转移至本地,加剧雾霾污染。最后,针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加快形成信用奖惩区域一体化制度,建立污染企业联合警示和禁入机制;持续加大对环保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充分发挥失信惩戒的“震慑效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发动机再制造具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发展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能够给成都市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方法/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发展潜力、汽车产业基础、再制造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优势,并剖析了成都市发展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结论本文从促进再制造企业外引内培、打造车用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研发平台、科学构建逆向物流体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成都市车用发动机再制造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外及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分析,进而提出承接好产业转移的原则和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