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柴丽俊  李先流 《价值工程》2011,30(12):162-162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是股票市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一,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政府的监管和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选取2006年至2010年上海股票市场的一系列指数的日收盘价进行游程检验,得出上海股票市场是弱式有效市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3,(7):153-154
文章在采用游程检验法、符号检验法、序列相关检验法、单位根检验法和GARCH检验法等5种不同检验方法对中证证流通指数日收盘价或日收益率进行检验后得出我国的股票市场已基本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变化行为为研究对象,用单位根、方程比(VR)和序列二阶相关性检验方法(BDS)对其是否服从随机游走过程进行检验,从而判断中国股票市场弱式有效性是否成立。结果发现:虽然两指数行为服从单位根过程,且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序列在同方差情形上基本能够满足序列一阶不相关,但异方差情形下却是序列一阶相关,而BDS检验说明差异方差情形普遍存在。结论:中国股票市场弱式有效性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横截面检验: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有效性理论是研究资本市场运动规律方面影响最大的理论。自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就从未停止过。近年来,随着新问题的不断产生,该理论正受到巨大挑战。本文介绍国内外使用横截面检验法对股票市场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最新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作了一些假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以1991年1月至2012年5月的中国上证指数收盘价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游走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并不满足弱势有效性,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市场有效性的定义,形态和检验是市场有效性研究的基本问题,准确把握这些问题有利于减少实证研究的错误,国内核心期刊关于中国股市有效性的部分实证研究在两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没有准确理解随机行走的含义,二是有准确理解随机行走与市场有效性的关系。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明晰市场有效性的准确含义,强调统计模型与市场有效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邹舟  楼百均 《企业经济》2013,(1):173-175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从上海A股市场随机抽取100支股票,计算它们的收益率,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为市场组合的市场指数,并利用双层回归分析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的100支股票进行实证检验。虽然很多国外研究表明,CAPM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市场收益,并在资产估价、资本预算、投资风险分析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构建最优的证券投资组合,但本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APM模型并不适合中国的股票市场,股票预期收益率和系统风险之间不仅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且也不存在线性关系,除了系统风险外,非系统风险在解释股票收益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股票市场的混沌现象与市场有效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几年来,运用混沌理论对股票市场进行非线性分析逐渐成为金融市场分析的热点。国内外一些学者都论证了股票市场的运行存在着混沌现象,有的学者还以此为依据,否定传统市场效率分析的合理性。本文从不同侧面考察反映股市运行的信息性质,揭示其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市场效率"的内涵能够更好的分析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对中国股市有效性进行相应的检验,并予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深圳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深圳证券市场的日综合指数(1998.1.2~2001.12.31)为样本,采用单位根过程、随机游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种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检验我国深圳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利用TSP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进行了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深圳证券市场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  相似文献   

11.
《价值工程》2013,(10):160-163
本文从有效市场假设出发,重点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本文作者通过抽样统计,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先运用序列相关检验的自回归模型对市场指数收益率数据进行检验,得出了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弱式有效水平的结论;然后引入事件研究法,通过对超常收益率的测算检验市场是否达到半强式有效,进而阐述如下观点:我国股票市场目前已达到弱式有效水平,但并不具有半强型有效市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莹 《价值工程》2010,29(5):32-33
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在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通过经济计量学中的多元回归模型展开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检验证券市场有效性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从正面验证指数和股票波动的随机性,来验证市场有效性:一类是从反面来检验是否符合某种技术分析方法,或是否能通过技术分析法或基本分析法来取得超额收益.本文采取第二类方法,主要通过技术分析方法中的波浪理论从反面来验证2008年11月初至2010年6月末期间,上海股票市场不具有弱式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有效性的计量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有文献对我国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主要针对铜、铝等金属期货,而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大。因此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J协整检验等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技术,对上海期交所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我们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沪燃料油期货市场已达到弱式有效,当时间跨度在两个月以内时,燃料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近8年的长足发展,至1997年12月31日止,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已达745家,上市股票总数达888种,两市市价总值17529.2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1/ 4强,股票累计成交额达 30721.85亿元,开户投资者突破 3200万。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证券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运行机制逐步健全,投资者趋于理性化,市场监管不断加强,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那么,目前中国股市的效率性究竟如何? 一、股票市场效率性概念 1967年,罗伯特( Robert)对效率市场理论作出了完备的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股票市场技术分析预测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技术分析是从市场过去和现在的行为出发,应用数学和逻辑上的方法,归纳总结一些典型的行为,从而分析和预测证券将来的变化趋势。虽然不少人对技术分析在股票市场中的地位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上,技术分析仍然是一种主流的分析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简单的技术指标的实证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技术分析的预测力做一简单的考证,进而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做出一些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期货价格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当期货价格与最后交易日现货价格间的时间跨度不超过5个月时,金属铜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期货价格是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而当时间跨度超过5个月时,金属铜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不再存在协整关系,期货价格不再有效。  相似文献   

18.
面对学术界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供应量(M2)的季度数据,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最后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全亮 《企业经济》2007,(9):142-144
本文运用有效市场理论,阐述了不同效率市场所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概括评价了我国股市效率实证检验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以深圳股市为例,采用最近4年的数据,对深圳股市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深圳证券市场目前处于非有效市场向弱有效市场过渡的结论,最后指出了造成我国股市低效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重廷 《民营科技》2011,(12):76-76,200
自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以来,中国股市风风雨雨、一路颠簸了22年。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数次的牛市、熊市。在市场的反复上下中,中国股民挺身而出,纷纷加入了炒股的大潮之中。就是在中国股民这种劈波斩浪的精神之下,上证指数一路摸高知道历史高点———6124点;而后,又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上证指数一路下行,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6月半年的时间里,大跌70%。这些,都是中国股民一路跌跌撞撞所遇到的事实,这里旨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期对中国股民起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