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水科院十多年来泥沙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适应我国大规模水利水电建设的需要,早在50年代水科院成立时,就设立了泥沙研究所(后改名为“河渠研究所”),主要任务是从事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开发中的泥沙问题的研究,广泛开展了水库淤积、异重流、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渠首和渠系泥沙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先后开展了官厅水库淤积、永定河下游河床演变、三门峡水库淤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的研究,以及荆江河段及南运河的河床演变研究,以后又将研究工作扩展到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盐锅峡水库、西南的映秀湾水电站、龚咀水库、渔子溪水电站及以礼河水电站等泥沙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技术》2006,37(1):47-47
2005年12月14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珠江研究基地在珠委南海里水试验基地举行挂牌仪式,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出席仪式并讲话。索丽生副部长指出,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具有鲜明的区位、流域特点和特殊的水沙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使珠江流域水动力条件和泥沙运移规律都发生了较大改变,珠江三角洲局部水道洪潮水位抬升,防洪压力增大;排涝能力低,内涝灾害严重;局部航道淤浅萎缩,影响航运发展;海水上延与水质性缺水势头日趋明显等水沙问题影响制约了珠江河口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给广大水利工…  相似文献   

3.
泥沙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全国水利资源丰富,正常年迳流量达27115亿m3,水能蕴藏量为58亿千瓦。在我国江河治理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泥沙问题,大江大河流域内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泥沙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向阳 《人民长江》2000,31(1):22-24
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工作从1958年全面开展至今已40多年,长江科学院继续就与技术设计有关的坝区库区泥沙问题开展研究。长江科学院近两年来对三峡工程库区和坝区泥沙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和嘉陵江来沙量占长江上游来沙量的83%,溪洛渡、向家坝和亭子口水库建成后,可使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达到了初步平衡的时间推迟。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防淤清淤措施研究表明,枢纽运用初期引航道泥沙淤积物可采用机  相似文献   

5.
2004年10月18—21日,由我国水利部主办的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湖北宜昌三峡坝区召开。来自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国内有关部门和单位的350名中外泥沙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非政府机构的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  相似文献   

6.
第十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将于2010年9月6-7日在南非施泰伦博什召开。该研讨会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IRTCES)、世界泥沙研究学会(WASE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大坝委员会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泥沙絮凝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针对长江河口的具体情况,介绍我国在河口泥沙絮凝研究工作中有关絮凝机理、絮凝特性和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浅谈泥沙研究的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泥沙研究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本文从泥沙研究本身的几个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说明困难的原因,以期进一步推动问题的解决。百家争鸣,优胜劣汰,是泥沙研究取得进步的一个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的泥沙污染水质模型进行分类,总结了国内外泥沙污染基本问题及泥沙污染水质模型研究的成果,指出模型发展方面应加强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揭示污染物在水体、悬浮泥沙、底泥之间迁移转化的机理,模型的建立应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沉降再悬浮、以及吸附解吸、底泥释放等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管理理念、泥沙淤积研究、淤积防治措施和淤积管理评价4个方面对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进行综述.分析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设计寿命”理念和生命周期理念的特点,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介绍了淤积规律、淤积控制和计算模型开发的已有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热点,并指出了计算模型的不足;从拦减水库上游来沙、利用泄洪排沙设施排沙、利用机械设备挖除水库泥沙及有效利用出库泥沙4个方面对泥沙淤积防治措施进行综述,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模型开发3个方面对管理评价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现状、不足和改进方向.在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发展趋势,即: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生命周期理念为指导,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开发通用的评价模型,以寻求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最小的管理方案,推动泥沙淤积科学管理,实现水库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研究进展及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首先分析了泥沙在微观和宏观方面,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影响。泥沙通过吸附、解吸作用,同时通过泥沙运动,共同影响着污染物的赋存状态,从而影响着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本文系统总结了在泥沙吸附解吸污染物机理、影响因素、数学模型等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并讨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辐射沙脊群泥沙来源及输运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辐射沙脊群海域形成时间、物质基底以及现代辐射沙脊群物质来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近期关于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来源以及泥沙输运过程的一些成果,认为现代长江口与江苏沿岸的泥沙交换和北、东、南3个方向进出辐射沙脊群区的泥沙量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3.
杨佳  范建容  张茜彧  于江  朱昕 《人民长江》2019,50(7):98-103
悬移质泥沙是水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含量的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研究方法能够实现悬移质泥含量的精确分析,但存在布点有限、时效不足等问题,而遥感技术可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实现大面积水域的同步观测。基于悬移质泥沙含量遥感反演的4类模型:物理模型、半分析模型、经验模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总结了Ⅱ类水体悬移质泥沙含量遥感反演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反演研究中存在的离水辐亮度提取难度大、混合像元不易分解等问题,并针对我国内陆山区河流,提出山区Ⅱ类水体悬移质泥沙含量遥感反演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评述目前关于含沙量比尺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前人采用λs确定的含沙量比尺,不能满足水流挟沙相似条件。剖析所找的原因是相似分析时,采用了不能同时适用于原型和模型且简化成指数等于1的半经验水流挟沙力公式,推导过程中又引入系数比尺等于1的假定,并以不考虑紊动扩散作用影响的λω作为泥沙悬移相似条件。选用容重适中的模型沙所开展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含沙量比尺的大小对河床变形相似有直接影响,该比尺小于1时河床变形与原型偏差较大,该比尺与淤积物干容重比尺相近时,模型同原型才较为相似。此外,文中还认为,目前确定含沙量比尺的办法最好是通过分别确定原型和模型水流挟沙力的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台湾石门水库与陕西石门水库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本文通过对台湾石门水库泥沙处理经验的论述 ,分析指出陕西石门水库防沙减淤的急迫性及其应采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蓄滞洪区管理案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蓄滞洪区存在的防洪、人口和发展等问题,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政策的分析,提出了蓄滞洪区未来管理的几种模式,即湿地修复型,规模经营型和转化为一般防洪区。介绍了美国密西西比河蓄滞洪区,日本渡良濑蓄洪区,淮河董峰湖蓄洪区和海河大黄铺洼蓄洪区等几种不同类型的蓄滞洪区管理案例,以期辅助蓄滞洪区宏观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7.
对淤泥质海岸航道、港池回淤计算及其拓宽应用进行了探讨。对淤泥质海岸促淤工程、促淤效果的计算和应用,以及沙质海岸突堤工程中的泥沙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均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流域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泥沙灾害与泥沙资源性是流域泥沙的重要属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文论述了泥沙淤积、泥沙冲刷、岸滩崩塌、山地崩塌与泥石流、粗沙淤积的土地沙化等泥沙灾害,指出泥沙灾害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渐变性或突发性、群发性、转化性及危害严重性等;流域泥沙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包括填海造陆及造地、引洪淤灌、堤防淤临淤背、建筑材料、湿地形成(河流、湖泊与河口海岸)等,指出流域泥沙资源化及其优化配置既要解决思想观念、基本理论、目标效益等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与水资源联合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圆管螺旋流输沙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螺旋流的流速分布有着与普通平直流不同的特点 ;运用圆管螺旋流的特性可以在管道中实现高浓度 ,远距离的泥沙输送。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对螺旋管流中的流速分布、泥沙的起动、起旋以及输沙等特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 ,探讨了螺旋流高浓度输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Spilled oil when present in sediment-enriched waters, is known to interact with sediments. Oil droplets form aggregates with sediments due to collision and dissolved oil partitions (absorption and adsorption) into sediments due to capillarity and surfactant ions. This may change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both oil and sediments. Interaction with sediments acts as a natural oil removal process. Thi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crucial component in developing oil spill countermeasures. However, no comprehensive model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numerical model developed to simulate oil-sediment interaction and transport in near-shore waters. The present model simulates, oil and sediment transport, oil-sediment aggregate (OSA) formation, oil partitioning into sediments, and sediment aggregation.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model such as the fraction of oil removed due to sediment interaction would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oil spill countermeasures.The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limited data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show a good agreement. Scenario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up to 65% of released oil may be removed from the water column as OSAs. They further showed that when oil droplets and sediment particles are smaller (less than 0.1 mm), the amount of OSAs formed is higher. According to the scenario simulations, the amount of oil partitioned into sediments is 4–5 orders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e amount of OSAs 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