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大豆生产加工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国当属俄罗斯。近些年,俄罗斯植物油生产发展迅速,已超过1990年的水平,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国企业“走出去”,有哪些竞争优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现以呼伦贝尔市的大豆产业为例,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 呼伦贝尔大豆产业的地位 呼伦贝尔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气候土壤特性适合大豆种植,大豆作为主要栽培作物之一,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史。大豆产业在呼伦贝  相似文献   

2.
2023年“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加大力度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国家各个部委亦出台了一揽子稳定大豆生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其目的是从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高度,深入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但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且需要优先保证主粮供应的稳定性,国产大豆产量增幅有限,依然需要多元化进口大豆保证国内大豆供应。特别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在保障国内大豆生产的同时,拓展多元化的进口贸易渠道,就成为了保证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供给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当前国际大豆产量及我国大豆贸易现状的分析,结合俄罗斯、非洲等国家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我国国内大豆的需求特点,从政策制度建设、我国大豆产业优势、培育“一流”大豆加工企业、抢占非转基因大豆定价权等角度,给出进一步发展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豆价格总体呈持续上涨态势,多次出现大豆价格大起大落现象.近些年来,受国际大豆供给增加、国内大豆需求不旺影响,我国大豆价格基本维持在低位.应通过提高国内大豆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大豆价格信息平台、推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等措施,进一步稳定国产大豆价格水平,促进大豆种植与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的不断提高,俄罗斯居民对家电的需求日益增加,俄进口家电产品逐步增多,且以欧、韩、日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目前,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家电呈现金额逐年增加。品牌产品出口增多,且企业合作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家电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在出口地区和产品上应具针对性,并且要树立中国品牌形象,有条件的企业可在俄投资办厂。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受进口大豆冲击,加之大豆比较效益差,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使黑龙江大豆进口数量逐年增多,出口数量逐年减少,大豆对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应加大政策引导和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大豆科研的投资力度,建立大豆种植基地,拓宽大豆出口市场,以扭转黑龙江大豆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促进黑龙江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跨国谷物公司经营战略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粮商相继进入我国市场投资建厂,使我国大豆种植业和加工企业面临危机。本文通过对跨国谷物公司经营战略的深入剖析,提出了我国政府和企业组织积极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国内民众对大豆油消费的广泛偏好,大豆成为我国食用植物油压榨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庞大而国内大豆生产数量十分有限,引发人们对大豆供给安全的担忧。而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放开大豆进口,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大豆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供给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更引发了人们对大豆和食用油供给安全的担忧。本文对我国大豆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障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的对策: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率、科技助农发展高效油用大豆品种、科技助农发展智能化大豆种植技术、稳定大豆贸易规模和多元化进口来源优化大豆贸易结构等。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末开始,大豆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口谷物,我国也逐步成为大豆的主要进口国。而进入本世纪,在继续保持对大豆进口的同时,我国的大豆制品出口发展迅速。大豆制品投入成本低、回收周期短、经济收益快,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平稳营收、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提高农民群体经济收入等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我国大豆制品出口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推动其出口增长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投资俄罗斯房地产业的前景及风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中俄贸易领域不断拓展,投资俄罗斯房地产市场备受我国相关企业青睐,其原因是俄罗斯国内房屋需求量攀升,供给过于紧张,利润空间较大,但俄罗斯国内一些因素使我国企业进入俄罗斯存在一些风险。本文分析了俄罗斯房地产现状、投资前景和风险,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豆之痛     
张炳政 《中国海关》2004,(12):30-30
03/04榨季中国大豆加工业全行业亏损在所难免。商业信息的不对称仍是我国大豆加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硬伤。国际粮商和投机基金往往在中国企业进入市场之前把价格炒高,赚取高额利润,而中国企业对此却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