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智能手表定位于手机控制和信息共享的产品,至少目前如此。见到索尼移动中国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刘川里时,他不但准备了索尼的两代智能腕表做展示和讲解之用,还展示了一款外表看上去和传统手表没有任何不同的"准智能手表":表盘上"镶嵌"了一条细小的显示屏,能够显示极其简单的手机信息,比如来电。这是索尼在2007年,当手机还在功能机时代推出的一款电子表,售价约200  相似文献   

2.
生活·酷品     
《市场周刊》2013,(2):78-79
Jawbone UP智能手环 手表是穿戴式计算的一种热门形态,而很多专注于个人生理健康产品的厂商也将目光放到了相类似的形态上,比ffNJawboneUP智能手环。JawboneUP智能手环设计时尚、简约,采用橡胶材质,佩戴也十分舒适。这款手环目前具备睡眠跟踪、运动和饮食检测等基础功能,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数据同步方式略微繁琐,需要通过3.5mm耳机插孔和手机对接同步数据。  相似文献   

3.
周瑞华 《成功营销》2014,(3):131-131
正很多车主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经历:停车后走了一段路,才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锁上中控锁;在购物中心一番大采购之后,却不记得把车停在哪儿了……现在,随着可穿戴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这些将不再是问题。2013年12月,德国知名汽车厂商梅赛德斯-奔驰宣布与Pebble智能手表合作,借助Pebble手表,将可穿戴技术整合到旗下的车型中,在汽车智能化的方向上率先迈出了第一步。Pebble是由硅谷创业公司Pebble Technology公司设计的一款可同时兼容iPhone和Android手机的智能手表,用户可以通过Pebble智能手表查看iOS、Android设备中的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等。一个是汽车的"发明者",一个是智能手表的"开创者",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后,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全新体验  相似文献   

4.
Pebble吸引人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平凡",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绝对不会打扰到你的生活,处处表现得十分顺服,特别"乖"。苹果要推出iWatch的传闻又一度让智能手表这个新兴产品获得了高度关注。早在2003年,微软就曾与Citizen、Fossil、颂拓等知名手表厂商合作推出过一款智能手表,但最终以失败收尾。2009年还出现过面向黑莓的智能手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报业》2014,(21):74-74
从6月到9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每个月两道禁令的频率震慑着互联网电视产业,不仅先后对互联网电视盒子进行整顿,批评7家牌照商都有不同程度违规。包括乐视在内的多家视频厂商还曾被叫去“喝茶”,强令其下架电视端的APP。智能电视真不能看互联网视频了?面对总局禁令,有些厂商已通过手机+“大平板”的模式,绕道智能电视。  相似文献   

6.
"谷歌32亿美元收购NEST建智能家居平台""苹果发布智能家居平台Home Kit""三星推出Smart Home平台"……2014年,各大互联网厂商纷纷抢占智能家居入口,智能家居的火烧了一把又一把。高大上的互联网新贵们争夺的是家居设备流量入口,但附着在入口之上的王牌产品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手机曾是嵌入式行业最早标榜"智能"的产品。后来,其他嵌入式消费电子设备也逐渐获得"智能"认可,虽然许多消费电子设备远早于第一代手机。如今,我们目睹智能设备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中,让我们随时接入互联网、下载媒体内容并用于各种设备。  相似文献   

8.
李欣 《成功营销》2013,(7):54-59
这是一个充满期待、好奇和探索的时代。就拿"眼球控制"技术来说,手机、平板电脑可以读懂用户的喜好甚至心情。由丹麦哥本哈根团队研发的Senseye技术可透过手机前镜头来追踪眼球移动,并且达到眼球控制的相关功能。三星智能手机Galaxy SIII中利用前镜头的智能休眠(Smart Stay)功能抓取眼睛的注视方向,如果长时间消费者眼睛没有盯着手机屏幕看,手机就  相似文献   

9.
多屏互动的时代来了。智能手机、家用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不断推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车载屏幕也出现在消费者生活里。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公司挟低价优势杀入智能电视领域,一场客厅“三国杀”硝烟弥漫。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争夺电视屏幕的终端入口,乐视、小米通过垂直整合发展自有品牌.传统厂商则奋力保卫疆土。  相似文献   

11.
赵俊 《新财富》2013,(10):25-27
互联网公司挟低价优势杀入智能电视领域,一场客厅“三国杀”硝烟弥漫。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争夺电视屏幕的终端入口,乐视、小米通过垂直整合发展自有品牌,传统厂商则奋力保卫疆土。  相似文献   

12.
《广告大观》2008,(12):14-14
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6月,国内电脑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53亿;截至今年7月底,国内手机用户数已达6.08亿,而手机上网群体也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电脑、互联网和手机,而且每天都有数以十万计的新用户加入他们的行列。这也促进了风投厂商对无线广告业务的青睐。无线广告是以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为目的,以中国6亿手机用户为营销对象,  相似文献   

13.
未来物联网将建立在什么硬件基础上?国内最大众筹平台点名时间的CEO张佑认为,智能手环将是物联网的入口。未来,手环就像身份证一样,成为人们的ID识别设备。不戴手环,物联网的其他设备就无法正常运行,物联网的设备也无法自动化、智能化。为什么物联网入口是手环,而不是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的手机?张佑认为,手环比手机更贴近人,无感无负担,可以24小时贴身佩戴。假如智能手环必然成为物联网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还敢不戴手环?但“万物联网”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创业团队能够办得到的,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4.
汽车企业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境地:他们需要和IT厂商们合作,展开一场车联网体验的"军备竞赛",但又要保持商业话语权。对一个时常关注科技新闻和汽车论坛的人来说,他或许会时常感到某种错乱。拿刚刚过去的巴塞罗那通信展来说,IT厂商们对车联网的热情似乎要比车企还高,高通在玛莎拉蒂上展示了它的骁龙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基于3G/4G LTE和Wi-Fidea网络支持提供一整套的车载娱乐系统,能让很多人想到特斯拉中控台"唯一"的那块大屏;三星和西雅特合作,展示了三星手机、Gear手表同中控台的无缝沟通;爱立信摆出了一台沃尔沃,用来展示基于云端车联  相似文献   

15.
黄振宇 《商界》2013,(6):116-118
今年8月,我们将在北京举办"2013(第三届)产品创新高峰论坛",寻找那些令人眼前一亮,正在或即将改变整个社会和行业的产品与服务。但是,乔布斯之后,谁能引领未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看到趋势,拍出惊艳的科幻片,但是却无法实实在在做出令人痴迷的产品。就像诺基亚、HTC很多年前就提出智能手机的概念,但它们的重点还是手机而非智能,直到iPhone出现,整个行业才被完全颠覆——手机不再是手机,甚至激发了梦想已久的移动互联网。电动车也如此,谁都知道它代表了绿色环保,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大多数汽车企业走的路线不过是传统汽车加上个充电电池而已,直到Tesla的出现,我们才真正认识了电动车——一辆可以飞驰的电脑,颠覆或许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6.
新产品     
《中国品牌》2014,(5):120-121
“HeadWatch”的智能穿戴设备打破常规的设计,它既能作为手机,也能被当作一块智能手表。设计团队采用了机体分离的设计,在来电时你可以将手表直接取下接听,非常方便。功能上集成了温度传感器、光纤传感器以及3D加速度传感器,同时还能根据自己喜好调整通知风格。系统基于Android开发,能够完美兼容iOS和WP系统,因此完全不必担心手表兼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果壳电子11月7日在官网(igeak.com)高调宣布即将将发布神秘新品,业界盛传配置更高的果壳二代智能手表即将发布,更有记者质疑智能手表是否进入智能手机雷同的"参数竞争"模式。近日,有媒体在出席会议时采访到果壳电子CMO李涛,对传说中的果壳第二代智能手表,李涛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果壳即将发布的不是一款拼配置的产品,而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完整的SDK,手表应用商店,开发者合作体系和代号为live的新版本智能手表。  相似文献   

18.
<正>移动互联网让可穿戴设备拥有的诸多可能性变成现实,康康血压董事长曾明发正是看准了这个趋势。"可穿戴设备有几种潮流,一种是能戴在身上像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一样,具有计步、通讯功能,以娱乐为主;另一种具有一定医学价值,比如血压计、血糖仪、测心电的设备,这种专用设备对健康的价值更大。"康康智能血压计包含一个智能血压计、一个手机app、一个云端平台,还有专家智库。可以随时随地提醒用户关注血压,防  相似文献   

19.
李根 《商业文化》2016,(28):58-63
虽然不直接生产大众消费品,但高通并不是一家令人陌生的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始终是一家让90%手机厂商围着打转的公司,甚至有些国产手机厂商不惜为抢发最新的骁龙芯片发布“PPT手机”。  相似文献   

20.
《三联竞争力》2010,(7):79-79
电视机紧随手机开始掀起“智能革命”。 苹果、谷歌、英特尔等IT、互联网巨头正在将触角伸到电视领域,纷纷表示将推出智能电视产品或者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