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9年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实施6+1考试改革后,2012年中注协又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实施变革,将传统的纸笔作答考试改为机考。那么改革实施机考有何意义和影响?采用机考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作为考试选拨对象的考生又需要具备那些应试技巧和注意的地方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来研究与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近一段时间,中央为推动银行业改革而动作频出。 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两大银行当然是最富戏剧性的,但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另一个问题:注资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张广生 《经济时刊》2003,(12):30-31
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不断的突破,国际竞争力排名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在资本充足率、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运营绩效等方面与国际同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表明,我国的银行业能够做大,但如何能做到既大又强?需要我们共同做出回答。下面,就如何把中国银行业做强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产权结构调整:新时期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裴平  卢授永 《当代财经》2004,(10):47-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改革是以市场结构调整为主的增量改革,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业已进行的银行业改革也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如作为存量部分的国有商业银行依然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激励,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作为增量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其治理结构还有许多缺陷。在新时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化银行业改革必须以产权结构调整为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银行税负是否过重的问题,我们从制度安排、国内行业比较和国际同业比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名义税负水平确实略有偏高,但若考虑到行政垄断保障了银行业当前的高盈利,这种偏高的税负是合理的,可以理解为对银行业所享受的垄断租金的惩罚性税收机制。但从长期来看,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银行业需要进行税制改革,建议逐步将营业税转为所得税。  相似文献   

6.
论比价复归     
十年来,在价格改革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价格领域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比价关系复归。为什么会出现比价复归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比价复归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第二步利改税作为我国总体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已于1984年第三季度起逐步在全国国营企业实施。这一步利改税的执行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究竟怎样呢?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安徽、河南两省若干实行利改税的企业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全确立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成为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央行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把它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利率市场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银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多重压力和挑战。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而言,更需要未雨绸缪,迎难而上,内修外炼,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林松立 《经济》2012,(5):104
单从利润表来看,银行业这几年确实赚的钵满盆满。去年上市各家银行,利润增速很少低于20%,民生银行甚至高达58%多。这也招来外界对其暴利的非议。确实,在实体企业利润普遍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银行业利润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银行业似乎免疫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利润年年高增长,哪一个实体企业能心平气和呢?不过,从银行股最近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股权激励机制的发源地,美国在银行业内的股权激励机制是怎样的?对我国银行业实施股权激励有何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电信改革在得不到国内消费者认可的时候,不少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都瞄准了外国模式.有人希望国外的成熟模式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有人则希望国内的电信费用可以像国外那样便宜.国外电信业比较发达、电信业务比较先进的国家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应该如何从中获得借鉴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业高利润的来源:市场势力还是高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究竟来源于行政垄断保护下的市场势力溢价,还是应对未来金融开放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进行改革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抑或是整体经济稳定增长的结果?通过对银行业系统市场势力和经营效率测度发现,银行业整体存在着较高的系统性市场势力溢价,且规模弹性小于1;银行业整体效率低下,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为负值;银行业的高利润主要来源于行政垄断造成的行业系统性市场势力,而非因改革带来的效率提高,GDP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银行业的高利润。  相似文献   

13.
一、改革现行流转税制度,并在时机成熟时 改征增值税。 1.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税负,调整营业税 税率和税基。为了减轻银行业的税收负担,提高 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应适当降低银行业的 营业税税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 产生大的震动,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可以在 2003年降至5%的基础上,继续逐步调低至3% 甚至零。在税率调低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所有 的贷款业务均按照利差收入征税。同时,对金融 机构往来收入征收营业税。在将来条件成熟时, 可将金融企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这样做既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三十年改革变迁与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改革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经过长期、渐进的改革历程,我国银行业成就斐然,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时候,对我国银行业发展和改革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总结我国银行业30年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剖析改革演进的路径选择与宝贵经验,展望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对指导我国银行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部分,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它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促进银行业的良性竞争,维护银行业信用,提升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以保护储户利益,增强其辨别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正在纵深推进,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已成为银行业有效控制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作为银行内部重要的控制管理环节,内部审计在银行内部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因而成为现代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研究回答了一个与近40年来金融自由化改革相关的基本问题,即金融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国民储蓄率?哪些具体改革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一个包含90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至2005年改革进程的宏观面板数据样本的计量分析,我们发现:(1)金融自由化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但提升效果全部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储蓄的影响不显著。(2)与金融抑制理论的预测不同,利率渠道没有对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3)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与国家个体效应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4)所有改革政策中,放松证券市场管制对全样本储蓄率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银行监管模式改革,放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对发达国家而言,只有取消利率控制显著降低了储蓄率,其他政策影响不显著。发展中国家样本中证券市场改革显著提升了储蓄率;国有银行私有化对储蓄率的提升效果也显著,但小于证券市场改革;开放银行业进入限制则显著降低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除此之外的改革措施对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第一至第六节,我根据马克思的科学分析,阐明了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的价值、价格决定规律方面的主要疑难问题。现在,我们再进而考察作为商品的精神产品在价值、价格决定方面的另一些疑难问题和特殊问题。例如,人们常提到,一个杰出的名画家、雕塑家的一幅绘画、一件雕塑品作为商品来出售,其高昂的价格是受以劳动为实体的价值量决定的吗?又如,科学家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说一大新科技发明),可以得到巨大的专利价格,这是受什么劳动价值决定的呢?再如,还有文章提到,马克思毕生完成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有多么大的价值呢?他所得的稿酬(价格)为什么还难以维持家庭生活开支呢?等等。因此,尊重马克思巨大科学成就的人士中间,也常有这样的说法: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对物质商品来说,是大致通得过的,对精神产品则疑难重重,而不能通过。我认为,这些疑难  相似文献   

19.
<正>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传统的"拼规模、垒大户"的经营模式将遭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公业务强势的银行,如何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呢?  相似文献   

20.
目标也就是目的。改革有改革的目的。“国有企业”(本文所谈“国有企业”主要指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而关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各种看法。而针对“问题”相应确立的改革目标同样会是各式各样。但无论我们怎样改革,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应改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