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分工的上下游企业的纵向交易治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引入交易费用,科斯分析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在科斯的基础上,威廉姆森认为不同的交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结构。纵向交易治理不同于一般的对交易治理结构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在选择中,不仅要考虑交易费用,更要考虑不同分工制度安排的收益,而不同的分工制度安排则要通过企业边界的变动实现。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问题与改革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述原则,剖析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首先解释为什么要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即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回归当下,进一步探讨当前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有限、治理体系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治理效能与治理目标相脱节三大问题。据此,指出"‘统'不足,‘分'有余"是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需要完成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两大任务,国家发挥好"统"的作用、基层组织扮演好"枢"的角色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不同区域农村资源禀赋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小农户农地产权前提下,不同的资源禀赋所带来的资源专用性差异会对要素的交易成本产生明显影响。因此,经济主体需要根据不同要素合约节约交易成本的程度来选择合约形式,以便实现交易费用的最小化,降低合约组织的管理成本。以日本与美国的农业合约化路径为例对不同禀赋下的合约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们的农业集约化政策要因地制宜,不必强求一律,要为农村要素市场的完善化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4.
从分工演进视角,探讨外生性农村金融制度内生化转型对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机理;并利用我国1978-2009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外生性农村金融制度的内生化转型有利于提升农村交易效率,促进农村分工演进,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而实证分析也表明,外生性农村金融制度的内生化转型是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Granger原因,且无论在短期或长期均对其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基于此,应加快外生性农村金融制度的内生化转型,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并增强非农户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村社会信任关系网络呈现出差序格局,进而形成差序治理机制。在农地流转实践中,流转合约存在口头非正式和书面正式等多种方式,农户对合约方式的选择受其与各种交易主体之间关联程度的影响,是差序治理的结果。采用对江西和辽宁两省1 628户农户实地调研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发生在农户与亲友或同村农户之间时,农户更多地采用非市场(人情)治理范式而订立口头非正式合约;农地流转发生在农户与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或外村农户之间时,农户多地采用市场治理范式而签订书面正式合约。政府不宜采取行政命令等方式强推以书面正式合约方式流转农地,应鼓励并支持各地积极探索与实际相契合的农地流转合约方式,从而为农地合理有序流转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和经营模式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保险有其特殊的制度模式和经营模式,各国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制度模式.我国在确定了本国的制度模式之后,各地逐步选择和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模式.本文在十年实践的基础上,试图概括这些经营模式,分析其产生背景,讨论其利弊,探讨进一步创新的途径,以利各地经营制度的完善,适应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侯彪 《全国商情》2011,(14):89-9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科学发展的全局性与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农方面的法律制度逐渐结构化与系统化,彻底改变了法律缺位的状况,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关于土地信托流转已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继中信信托推出安徽宿州项目、山东青州项目,以及北京信托推出无锡桃园村项目后,中信信托又推出了贵州首单土地流转信托,并被多地借鉴。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是否如人们所说的是金融支持农业的主要模式?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是否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土地信托流转是否能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这些问题是土地信托流转的关键亦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提和推动力;同时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要求又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次回顾二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合作化、分散化、再到产业化的变革过程,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二者的相互作用;再次,对郫县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直观地验证了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最后得出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尚存问题,应着力建立和谐农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10.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业21世纪面临的新任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伴随短缺时代的结束,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转变.从增长阶段走上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关系又面临一次重大变革:农业企业化和公司制将成为中国农村21世纪面临的新任务,并与这一制度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1.
从契约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网络或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状态,是关系型契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企业间的超市场契约。其性质是,在价值链或产业中拥有关键性资源的企业,以行使控制权和指挥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具有以往企业间交易所不曾有的若干特征:具有框架的特征,其内容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充实和展开;整个交易过程伴随着生产过程,并渗透在生产过程中;被交易的产品是双方多重复合交易的结果。私人可履约资本、合作的潜在丰厚收益、违约的机会成本以及威廉姆森式的安全保证条款,是促使企业间超市场契约成为可自我实施契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土地流转与农用水权置换交叉研究存在不足,从土地流转在经营规模、经营主体、交易成本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土地流转前后如何影响农用水权置换,在农用水权置换上,土地流转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业节水设施规模效应不足挤占农业节水供给,经营主体之间博弈和反公共地悲剧对农业节水设施投入不足,交易成本存在影响农用水权置换等问题。建议政府应在制度方面规范好土地流转和农用水权置换市场。  相似文献   

13.
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的综合管理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劳动契约还是心理契约都无法单独地对劳动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在分析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的综合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契约柔性化、沟通制度化、维护长期化。  相似文献   

14.
“穷人经济学”对三农的人文关怀在我国的“异化”,实为公产公权与私产私权在农地和农村经济决策上的利益博弈。基于历史变迁的轨迹和现有农地集体产权制度,农地使用权物权化及其立法完善是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坚持了《劳动法》确立的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进行了全面规范和完善,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劳动分工深化的结果,也是某种特定交易制度安排的结果。信任的扩展是集群分工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网络以它特有的信息、规范功能有效地保证了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分工不仅受市场规模或范围的限制,实际上也受制度安排中交易效率的限制。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注重经济制度的建构,对基于普遍性信任的交易进行规范,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农地制度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农地使用权流转在实现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流转步伐的加快,农民权益流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保证农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切实落入农民手中成为流转继续推进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从权利倾斜配置的角度入手,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倾斜配置进行分析:从横向权利倾斜配置来看,提出应对劳动者作进一步的区分,对不同的劳动者群体给予不同程度的权利倾斜配置;从纵向权利倾斜配置来看,提出应充分考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的"对合关系",对双方权利进行合理配置,并谨慎预测用人单位的对策行为,建立一系列配套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9.
20.
物流、分工制度机理与制度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工与制度互动机制中交易费用起着基础作用,实物交易通过物的流通来实现,而非实物交易以实物交易为基础.因此,物流在分工与制度互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物流变迁的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物流制度环境与之相适应,后发国家可以利用模仿效应和学习效应快速且低成本地建立起自己的物流制度分工体系,但存在着怎样协调物流分工体系以达到制度耦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