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迅速发展已引起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组织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信用风险转移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行为视角对信用风险转移市场信用风险传染的特征、实现路径进行了评述分析,针对CRT市场上信用风险传染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银行贷款管理"发放——分销"模式的兴起以及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指数化增长,保险公司也成为这一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但其在次贷危机的系统性风险中的角色也饱受质疑。本文分析了保险公司承担信用风险的动因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次贷危机剖析了保险公司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论是传统型保险公司并不具备系统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参与CRT交易却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只有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充分预期信用损失、拥有充分的资本和适当的杠杆率,才能充分发挥保险公司通过参与CRT市场增强金融体系稳定和提高效率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中国金融市场和原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数据及人民银行组织的信用评级等数据资源,在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信用风险模型中违约模式代表——KMV模型原理,实证建立由判别函数和违约强度共同构成的中国金融市场违约预警模型;借鉴国际信用风险模型中盯市模式代表——CreditMetrics模型原理,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实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信用组合计量模型;探索这两类模型在中国信贷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实务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融资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不应受金融危机阴霾影响而拒绝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内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当前我国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交易规模。金融业应正确认识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功能,认真研究市场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机制,提升信用风险缓释市场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金融市场和原银行信贷登记系统数据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信用评级等数据资源,在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基础上,创新建立起国内企业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借鉴国际信用风险模型中盯市模式代表Credit Metrics模型原理、使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实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信用组合计量模型,探索盯市模式信用风险模型在中国信贷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实务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信用风险转移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有很大的发展,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次贷危机之下,信用风险转移行为面临许多风险管理的挑战.文章分析了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CDS)是一种分散、转移和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既具有信用风险缓释的功能,也是信用风险传染的媒介和载体。在CDS创新机制与交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CDS交易对手间信息不对称性、CDS创新扩散、CDS交易等不同的视角探究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机理,深入剖析了CDS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传染的原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CDS市场发展及其信用风险传染控制对策制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邵伟 《海南金融》2011,(8):18-21
随着我国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信用风险缓释市场亟待发展创新.然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从业人员在观念、认识和态度上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存在诸多不明.本文通过解析CRM市场结构、CDS定价机制,以及中国CRM市场发展对策,帮助金融从业人员正确认识CRM市场功能,提升CRM市场参与能力,为...  相似文献   

9.
潜藏于P2P网贷市场中的信用风险,一直是制约网贷行业安全、有效运营的内在阻力。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外学界在P2P网贷信用风险生成机理与传导、评测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文献,指出当前P2P网贷信用风险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付巍 《金融论坛》2005,(9):27-31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离不开其应用的信息环境,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指出信用风险度量技术所依赖的信息资源在国内存在严重缺失的情况,并提出了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度量信用风险的一种较为现实的解决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市场环境、制度环境、信用环境等不同角度入手,健全整个社会的模型应用环境,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通过长时间积累起有效的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为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探索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KMV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晨 《海南金融》2010,(2):41-44
信用风险已成为当今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随着金融市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建立新的适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度量模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针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运用并修正KMV模型,基于市场价格变动信息评价我国证券市场上绩优公司与绩差公司的信用风险.通过实证来检验模型识别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识别这两类公司的信用风险,最后对我国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信用衍生产品一度被认为是加剧危机的罪魁祸首,然而作为一种中性的金融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负面效力。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在合规监管基础上基于合理避险需求推动国内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有助于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配置,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对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部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性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版的信用违约互换——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的正式启动,彰显我国坚持金融创新和继续发展资本市场的决心。下一步,需通过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引导市场参与者正确认识信用衍生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机制、促进市场参与者多样化等途径,推进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激 《金卡工程》2012,(8):17-19
本文对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展开剖析,按照风险来源分类描述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并从外部监管、内部管理、技术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信用衍生工具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品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它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使信用风险变得可以交易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尽管信用信息缺乏、金融法规不健全、债务交易二级市场滞后等问题限制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但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Currency and interest rate swaps are subject to a complex, two-sided default risk. Several theoretical papers have recently addressed the problem of pricing this swap credit risk. We implement a recent credit risk pricing model in an attempt to evaluate one of the main lines of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credit risk analysis. We compare the model's analytical results to actual transaction data thanks to a unique academic database on swap transaction data.  相似文献   

18.
企业生存风险的识别的本质是确定企业生存风险识别的模式和影响企业生存风险状态的各指标权重,但是众多影响因素间不存在确定的函数关系表达式,并且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也相当复杂。人工神经网络(ANN)基于并行处理机制从结构上对人类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能实现人类思维的某些功能。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任意形式的映射,这就为企业生存风险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模式识别,能够充分利用样本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有关信息,通过高度的非线性映射,揭示感知信用风险与其相关影响因素即主要诱因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感知信用风险测度或识别中建模及其求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而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风险。本文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改善对策,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绿色信贷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入促进环保的企业及机构,并从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及时抽离,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绿色信贷实质上是政府、银行、企业、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种博弈关系,要使绿色信贷真正做到循环经济的有力助手,必须要加快绿色信贷建设,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