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杨康裕欣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10-12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并构建出了共产主义的蓝图。在重新研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分析人类在倍受精神危机困扰的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试图寻找在当前既定生产力状况下与异化的根源和结果做斗争的手段,以求通过回归自然、追求全向度的发展、转变劳动形式等手段来消除异化,重拾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马克思曾有过三个论述,即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个论述并非毫不相干。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对这三个论述及其内在联系考察人的本质.将会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72-74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论述。以往有的论者,常常局限于马克思的某 一经典论述来探讨人的本质,未着眼于马克思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实 践——社会——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4.
魏仁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3
人的自然属性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人的真正解放就是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同一. 相似文献
5.
魏仁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6-17
人的自然属性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人的真正解放就是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同一.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其他理论论述的出发点.国内学者围绕<手稿>中异化劳动的主要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其他方面如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异化概念的运用以及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异化劳动理论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现实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金胜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7(6):723-727
马克思没有单独论述美学,但在《手稿》中表露了他的“人的目的论”,而美学正是建构“人的目的论”的途径之一。对于马克思来说,审美是被当作人的本质力量来考察的,这对以往美学的迷失是一种矫正。人作为目的的思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单向度的人”和“新感性”建构中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最初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此文本中,马克思主要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对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否定,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即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这种人本主义哲学立场还没有离开“哲学基地”。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德育观念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山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20-21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理论是无产阶级德育思想理论基础之一。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德育观念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一经公开出版就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兴趣。总体上看,国外学者对该手稿的性质判断主要有三种态度:一是认为是不成熟的著作;二是指认其过渡性质;三是断言是巅峰之作。我国学者对《手稿》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翻译和介绍为主;第二阶段主要是围绕《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展开思想阐发;第三阶段主要以文本解读和文献考究为主。 相似文献
11.
杨艳春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24-2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过程是同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从人的本质是人们“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特质,人的本质是劳动,最终到从实践角度考察人的本质,形成“人的本质是劳动”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机联系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第一部分看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误区即深陷于批判对象的视域中,而第二部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让马克思看到了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第三部分马克思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批判地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同时马克思又与费尔巴哈有所不同,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对黑格尔的批判的革命的思想持肯定的态度,这也孕育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从主体,从劳动方面认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前提-私有财产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从关注人类的最大部分-工人的境遇中发现了国民经济学隐含的内在矛盾;从对人的本质完整理解,看到国民经济学敌视人的性质,这种对经济学的人本主义理解,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楠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65-6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尽论述了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的科学基点、逻辑线索和具体内容,这是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之后首次科学地提出社会发展三形态——依靠共同体阶段、采取物的形式进行统治阶段和真正共同体阶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个人",从而为"人的问题"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本文试图在理解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性与人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研究现实的个人对于我们明确伦理和道德研究的逻辑起点、理解伦理和道德所具有的历史性、现实性、社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乔姗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81-83
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论述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出现违背人的类本质异化状况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公共生活中劳动异化却依旧存在。究其深因,在于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本质在工业化社会以外再约束的形态得以体现,这种依靠硬性制度实现公共性的途径只具备程序合法性,没有深入人心的实质合理性。只有打破政府作为公共生活单一承载主体的现状,构建多元中心自由合作治理的自治模式,使公共生活成为人们平等、自由参与的领域,人的能动性才能得到释放,以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17.
陈阳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6-10
“主体性”一词并未明确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但是却不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论述“人的主体性”思想的重要文本,它依托于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深度阐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人具有高度的实践特质,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作为民族地区的广西,要汲取《手稿》的人的主体性思想营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通过挖掘主体受动性,构建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协同新发展模式、发挥主体能动性,强化主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夯实主体生态文明责任意识,构建城乡生态共同体、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主体生态受益体系等举措,助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杨艳春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102-104
要深化“两课”教育,不能不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形成和基本思想,并从中寻求改进“两课”教学,深化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启示和方法:要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面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学;要把人的本质观教育贯穿和渗透到大学生“三观”教育中。 相似文献
19.
管锦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27-28
本文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和实证主义的批判是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原意并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容的钥匙,因此,文章沿着马克思相关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卢卡奇对其理论的发展,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原意并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容。 相似文献
20.
覃志红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6):111-1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的4个规定,开启了生产的总体性研究视角。他对于生产应该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活动和关系的统一的理解、关于在人的类本质意义上生产与需要的全面性的观点以及联系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来考察生产的研究倾向为后来历史维度和社会维度相统一的总体生产思想奠定了经验的、方法的和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