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刘建平 《当代经济》2007,(8X):48-49
资本成本隐含的价值理念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各个领域。投资决策中,企业作为投资者应承担资本机会成本,使用与风险相适应的投资必要报酬率。融资决策中,企业关注的资本成本是应付投资者报酬和交易费用。绩效评价中,使用项目投资必要报酬率和综合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2.
资产负债与投融资体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从投融资体制角度来看,其形成机理一是传统的投资体制和转轨期间改革措施的不完善;二是没有形成资本金约束机制;三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四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降低负债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现实化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投资体制方面应着力于投资主体归位;规范投资主体行为;严格资本制度。在融资体制方面,要改革股票上市制度和建立与完善场外交易市场;要发展投资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要规范企业兼并  相似文献   

3.
陆玉梅 《生产力研究》2004,(10):156-157,162
本文明确区分了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概念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收益率 ,融资成本是公司实际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估算模型 ,进而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如何应用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估算模型进行投融资决策。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一种引入制度变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悦  邓彤 《生产力研究》2006,(7):265-267
现代西方经典融资理论认为,企业的外源融资顺序应当是先债权,后股权。但在中国却遭遇了“水土不服”: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文章引入制度变量后发现,中国资本市场歧视性进入壁垒的限制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出现这种悖论的根本原因,并且在中国现有的融资格局下,很难做到采用教育投资者或规范筹资者等手段使现有融资结构自动回归到西方融资理论所描述的理想状态。对于中国的现实而言,解除资本市场制度安排的歧视性进入壁垒、矫正资本市场功能变异的顽疾才是使筹资者回归理性的根本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刘建平 《当代经济》2007,(16):48-49
资本成本隐含的价值理念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的各个领域.投资决策中,企业作为投资者应承担资本机会成本,使用与风险相适应的投资必要报酬率.融资决策中,企业关注的资本成本是应付投资者报酬和交易费用.绩效评价中,使用项目投资必要报酬率和综合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6.
以“控制人剥夺其他投资者利益”为特征的公司股权融资行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它不仅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而且使得稀缺的资本资源没有更有效率的配置,阻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和规范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特征、经济效应、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特定的政策环境和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存在典型的“异常优序融资”现象,这种现象使大股东、保荐人和相关机构投资者等受益,中小投资者利益毫无保障;控制人主导是中国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主要特征,控制人剥夺其他投资者利益是中国公司融资行为的主要特点,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应从优化资本结构、强化公司治理入手,以制衡控制人的权力为着眼点,及时调整、增加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中小投资者权利义务,完善经济赔偿制度,强化中小投资者权益维护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8.
高煜  王忠民 《经济管理》2003,(21):39-42
本文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为目的,重点从帕累托效率、国有企业与银行关系、资本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现行融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出了中国融资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进而得出入世后中国融资制度改革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培育市场主体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先决条件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众多的市场主体──企业。因此,必须加快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主体地位的形成,使企业能够真正接受市场的约束,加快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具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出资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实现“四自”。同时,必须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力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坚持“三改一加强”的基本方针,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  相似文献   

10.
融资融券业务的正式开展催生了中国股市的做空机制,这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后又一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的金融创新制度。发展融资融券制度,将改变中国股市"单边市"状况,不仅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为券商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方式和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将阐述融资融券制度及重大意义,并浅析该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企业金融化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和企业创新均具有积极影响,那么风险投资能否影响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2009—2019年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区域企业中。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风险投资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越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通过促进企业实体投资抑制企业金融化。进一步分析发现,风险投资能够缓解被投企业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的改善并未促进企业金融化,而是促进企业创新。结论可丰富风险投资与企业金融化相关领域研究,证明风险投资能够驱动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对政府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金融回归实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司资本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物质基础,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障有重要意义.但随着融资技术的革新和资本理性投资功能的增强,公司资本的担保功能在逐步减弱,并限制了公司便利筹资、自由经营的空间.因此,各国的资本制度逐渐走向宽松和灵活.我国原有公司资本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公司法》的修订为我国公司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奠定了坚实一步,并在促进公司发展、保护债权人利益,实现整个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上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琳  伊志宏 《经济管理》2020,42(2):40-57
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机制,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对其是否会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研究不足。基于此,本文采用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沪股通标的企业的创新水平显著上升。(2)经理人职业忧虑在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既发挥了中介作用,又具有调节效应。表明缓解经理人职业忧虑,抑制经理人短视行为是沪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3)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调节影响,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上市公司信息环境较差时更加强烈。本研究为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揭示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对于深刻理解沪港通交易制度,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健全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对支持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财政支农重点投向、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动农民自主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证券直接融资与吸引外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健全农村投融资体系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河北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6.
李敬伟 《技术经济》2006,25(11):29-30
项目融资可缓解铁路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建设资金的缺口,有利于铁路建设项目吸收民间资金,有利于促进铁路真正企业化的进程。铁路建设投资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国家鼓励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为项目融资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政策环境;铁路建设项目类别差异为项目融资提供了施展舞台。此文分析了需要与可能外,还指出铁路项目融资的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   总被引:350,自引:1,他引:349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渐进改革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但近年来却面临着严重的金融困境。作为渐进改革的一种内生现象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金融支持 ,其要害在于 ,它与国有金融体制处于不同的信用联系之中。国有银行向国有经济提供信贷的纵向信用逻辑也就不能套用于民营经济。从理论上讲 ,依托于国有银行的纵向金融支持固然可以实现民营经济的短期增长 ,但却要以损害其长期增长机制尤其是资本结构为代价 ,并由此影响整个经济的民营化与市场化进程。本文认为 ,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既不在于改变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与资金投向 ,也不在于由政府出面发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更不在于给其提供进入股票市场的方便 ,而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只有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冯晓晴  文雯 《经济管理》2022,44(1):65-84
具有国资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持股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持股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并且该影响在代理冲突更严重和所处信息环境更不透明的公司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是持股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效果越好;细分国有机构投资者类型后发现,致力于长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证金公司和汇金公司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但没有发现“救市”基金和外管局旗下的投资平台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从企业投资效率视角为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微观企业日常经营中发挥的治理作用提供了新颖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高风险性,如何促使人力资本各投资主体将更多的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并得以持续投资,显然需要一种新的理念,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及其分析框架的构建是符合现阶段经济实际的一个重要命题假说。论文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确定性和损失性,提出并界定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概念,分析人力资本风险投资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着力构建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周期及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模型,为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散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and reversal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investment horizons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mentum strategies are profitable for investment horizons less than one week. For longer investment horizons, reversal strategies are profitable. This resul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US market, where profitable momentum strategies yield to much longer investment horizons. We show that this is because investors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generally overreact to the company cash flow news while investors in US market underreact to cash flow ne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