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把握审计“免疫系统”的新定位 1.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为了实现“免疫系统”目标.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方法.转变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紧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改革发展服务.实现审计目标由注重发挥审计防护作用向发挥建设性作用转变;审计内容由注重真实、合法、效益并重向突出效益转变;审计手段由账套式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审计组织方式由发挥局部作用向发挥整体效能转变;审计管理由单一内控方式向科学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2.
伍自尧厅长在全省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培训班上指出“计算机审计将是一场审计革命”。政法处在审计实践中,树立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观念、树立计算机审计联系的观念、树立计算机历史的观念。大力尝试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杨明 《审计文汇》2006,(11):27-28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工作在原有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正在向管理审计、经营审计进行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审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中国“SOX法案”的内控基本规范,赋予内审部门及人员“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职责,以法规的形式界定了内审人员的重要权力,并极大地提升了内审的地位,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务必将迎来大发展的契机。本文以基本规范的即将实施为背景,阐述了内审在内控体系中的“守夜人”角色定位,并指出了为迎接内控基本规范即将实施的挑战,内部审计将发生的“四个转变”:从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转变;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从基层审计向高层审计转变;从督查审计向风险审计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阶段,即实现“两个转变”:一个是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管理审计)向风险保障(即我们经常所说的风险评估)转变;一个是由单纯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具前瞻性、建设性。  相似文献   

6.
政府审计计划管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计署五年规划指出: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化管理,重点之一就是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即进一步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我国的政府审计正在快速的与国际审计接轨,如何实现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化,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使中国审计融入世界现代审计的行列,是我国审计管理亟待解决和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绩效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国家审计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和内容也必须扩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国家审计要从原来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转变。从原来的公证鉴定向分析、管理咨询服务方向发展,为政府和经济管理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从原来的单位审计为主向公共社会审计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已开始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这对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在理念、审计定位、审计方法、审计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县级审计工作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适应现代审计工作需要,不仅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而且要转变审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审计实践中转变工作重心,创新工作方法,改进管理模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审计工作规律,实现审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正在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审计内容由以基础审计为主向基础审计、管理审计、经营审计三个层次相互结合的现代审计转变;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工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着这一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业飞 《审计文汇》2009,(10):19-20
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对于规范审计现场作业、提高现场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来全面提升审计质量,不仅是进一步打造审计精品、提升审计成果价值、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需要,也是适应审计管理转型所提出的向开放式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转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一、准确把握“免疫系统”论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1.破除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思想,树立开放思辩、科学发展的观念。为了实现“免疫系统”的目标,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转变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要始终紧贴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为改革发展服务,切实做到五个根本性转变。即审计目标由注重发挥审计防护作用向发挥建设性作用转变;审计内容由注重真实合法效益向注重突出效益转变;审计手段由传统的查看账目等纸制资料向利用计算机审计方式转变;审计组织方式由发挥局部作用向发挥整体效能转变;审计管理由单一内控方式向科学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内部审计档案,是指各单位审计处室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和执行审计调查任务过程中,搜集、制作与使用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和实物等形态的记录材料,包括审计项目档案、其他审计资料档案、备查资料档案等。从发展趋势看,内部审计的范围正不断扩展,由过去的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固定资产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管理审计等多种审计领域转变,并从事后监督审计向事前、事中和后续审计延伸。这一变化对内部审计档案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如何改善内审档案管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审计档案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在进行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是考察审计工作、研究审计历史依据的必要条件。从发展趋势看,内部审计的范围正不断扩展,由过去的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固定资产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管理审计等多种审计领域转变,并从事后监督审计向事前、事中和后续审计延伸。这一变化对内部审计档案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如何改善内审档案管理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曾裕星 《中国审计》2006,(G00):53-54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叵主题。审计长李金华曾在一次会议上说道:“国家审计监督的第一对象就是财政,国外有句名言总结审计的责任:审计是对纳税人负责——纳税人交给财政部门的钱,怎样花得向纳税人有个交代。”在新形势下预算执行审计应该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不断探索和深化,实现由差错纠弊向预算管理和效益审计的根本转变,拓宽审计领域、提高审计质量。当前,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相似文献   

15.
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机遇,也使原有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遇到了挑战。如何转换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分寸,是我们每一个内审工作者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内审工作职能要向服务方面转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应主动更新观念,调整和改变内审工作的职能作用,由依法监督为主向促进管理为主转变,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发挥管理、控制的功能作用,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必须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依据企业的…  相似文献   

16.
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将以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合规型审计向以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为主转变,即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更符合管理者对审计工作的要求。结合工作的实际,笔者就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向管理审计延伸谈点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审计》2005,(6):29-29
一、明确内部审计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展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现代内部审计业务,既是对各部门、单位的新要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各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要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内审工作水平。要把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在“管理+效益”上,并实现在审计的目的上,由资产安全为主向资产增值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8.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61届年会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实际“两个转变”,一个是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即我们常说的管理审计)向风险保障(即我们常说的风险评估)转变;一个由被动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也指出:内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们为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逐步实现财政审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从注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及本级支出审计,向政府资金,特别是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方面转变,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披露专项资金投资项目中不合规的地方,并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促进专项资金发挥更大效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审计月刊》2007,(10):66-66
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高级审计人才的参谋、助手和智囊作用,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审计局全面启动审计专家咨询支持系统。专家组成员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审计干部和特需人才组成,并拓展和完善了相对稳定的外部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