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开中国石油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光辉历程历历在目。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离不开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采油工程技术的研发单位——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  相似文献   

2.
致辞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7,(18):F0002-F0002,1
回眸四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在油田内外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广大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和“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围绕大庆油田不同开发阶段需要,研究发展了一整套以分层开采为主体的采油工程技术,在大庆油田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乃至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题记:2011年1月19日,在大庆油田公司三届三次职代会上,采油四厂一矿测试队党支部书记佟石磊从公司领导手中郑重地接过了油田“功勋集体”的表彰证书,那一刻他的笑容格外灿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庆油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创建百年油田”战略部署,努力探索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新路、积极推进大试验区攻关,创新形成了以“聚驱开发调整、二类油层三次采油”等为代表的核心技术,油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工作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勇于牢记责任和使命,敢于挑战极限,突破禁区,争当科技先锋的优秀科技人员。被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授予“新时期五面红旗”之一的大庆采油六厂试验大队副大队长、高级工程师王宝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于1960年投入开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48年来,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三个第一”,即原油产量第一,累计生产原油19.5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总产量的40%以上;油田采收率第一,主力油层采收率突破50%,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15个百分点;上缴利税第一,  相似文献   

6.
许多油田的开发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需要增加注水量以提高采收率,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各油田在该阶段一般是采用机械采油的方式,将剩余油开发出来。但由于油井的含水量较大,使得油田的勘探、开发、采收等工作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效益下降。为了达到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的目的,需要对机械采油方式进行优化对比、选择及评价。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机械采油的现状,研究了机械采油方式优化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分析了其评价指标,可以为油田中后期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油田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开发历程。经过五年的风风雨雨,呼伦贝尔油田已经成为大庆油田创建百年油田的主战场之一,成为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以外重要的资源接替区和上产潜力区。在五年的实践探索中,呼伦贝尔油田总结形成了“五个和谐”发展理念,即构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发展和谐,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和谐,油田开发与规范运作之间的运行和谐,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生态和谐,继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创建呼伦贝尔油田新机制之间的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8.
孙鹏勃 《化工管理》2016,(12):59-59
目前随着A12块的深入开发,油藏已进入开发后期,表现出综合含水高、采油速度低的特征,产量形势比较严峻,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油藏埋深大,地面情况复杂,深斜井较多,多采用机械式抽油机采油,偏磨问题十分严重,对油藏工艺管理配套技术应用及管理进行调研,合理协调和管理采油项目工程,提升油田的管理能力以及作业能力,从而提升油田整体的工作效率,推进实现了采油工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使采油工艺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满足了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对油田内部进行注水采油,这使得采油后期中不得不面对采油含水量高、采油率低等问题,进而影响油田开发工作。本文研究了油田开发过程中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挖潜技术,并探讨了其实现的创新要点。  相似文献   

10.
大庆采油七厂信息中心以企业门户建设为突破口,加大自主创新技术力度,实现了网络应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截止2月底,这个信息中心已经完成2006年“大庆采油七厂网上办公系统”、“上游生产信息系统”等14个科研项目和推广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1.
采油技术作为油田开发生产中常用的新型技术之一,在提高油田开发生产效率和效果等方面体现出很大价值,因此,采油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只有更加深入的掌握该技术,让其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充分的彰显油田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常见的几种采油技术,其次,研究了采油技术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高有效的参考,以实现采油技术的快速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2.
汝志良 《中国石化》2008,(12):53-54
江苏油田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加快有效发展,构建和谐油田”这一主题,真抓实于,开拓进取,不断夯实“三基”工作,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探明储量连续第12年超千万吨,原油产量连续第14年实现稳中有升,走出了一条产量逐年上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逐年提高的小断块油田勘探开发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高3618块位于高升油田高二、三区的东北部,属深层巨厚稠油油藏,为提高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2008年以后转火驱开发,火驱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受效井组自产气量增加、气组分变化大等问题,制约了火驱开发的顺利进行,为此针对性开展了相关措施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动态调整气量为主多种采油工艺并举的应对措施,为火驱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地质研究与采油工艺技术研究必须同步。目前,各油气田更重视油藏工程方面的超前研究,而承担油田开发方案实施的采油工程却处于被动或滞后状态,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如何发挥采油工程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考虑不够,对采油工程方案系统设计研究不多。油田开发方案做得再好,最终要靠采油工程去实施,而且要由采油工程  相似文献   

15.
曙三区是曙光油田最大的稀油开发区块,受油层严重出砂影响,注采井网极不完善,长期处于低速开发状态,为探索严重出砂油藏的二次开发方式,依托“水平井钻完井、直井系列防排砂及深部调驱”等技术,采用“侧翼水平井分层注水开发、主体深部调驱及边部热力采油”等三种方式,对采油速度仅0.1%的低效区块——杜28块进行整体多元开发,取得显著效果,为曙三区下步整体实施二次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老区有序调整,外围加快上产.”连续第7年上产的大庆采油八厂,2014年又交出精彩答卷:在少钻建203口井的情况下,截至12月10日,累计生产原油166.22万吨,预计全年生产原油176.5万吨;与计划指标相比,油田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下降2.55、3.86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水平. 从2007年的134万吨到今年的175万吨,连续七年上产,大庆采油八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勇当增储上产主力、争做高效开发尖兵”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大庆油田外围增储上产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7.
做好﹃三篇文章﹄再铸辉煌秦轩历史将会永远记住:在1995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35周年暨原油5000万吨稳产2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分别给大庆亲笔题词:“发扬大庆精神,搞好二次创业”、“继续发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在1996年...  相似文献   

18.
滩海埕岛油田是个中丰度、天然能量弱、开发难度大、投资风险高的经济边际油田。与陆上石油开采相比,该油田的勘探开发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胜利海洋石油开发公司发扬石油行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发扬海洋采油人“海洋为家、艰苦为荣、以油为重、效益为本”的公司精神,在滩海石油勘探开发方面走出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6年迈出六大步,为胜利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多方提高油气勘探效果油气勘探所获得的各级油气储量,并不一定都能够满足油田开发需要。能否开发的关键在于油…  相似文献   

19.
浅海平台员工的寂寞感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海洋石油开发公司是胜利石油管理局从事渤海湾浅海采油的专业化公司。自1994年5月成立以来,胜利海洋采油人发扬石油工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战天斗海,开拓创新,原油产量稳步提高,在渤海湾建成年产200万吨的大油田,形成了“海洋为家,艰苦为荣,以油为重,效益为本”的独特的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平台员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和孤独,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为了具体了解海洋采油平台员工的心理实际,我们与一起研究这个课题的真他同志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于1999年8月…  相似文献   

20.
他是油田的杰出骄子;他是铁人的优秀后代;他坚实地踏着铁人的脚步却不是原地踏步;他在管理全国最大的采油矿的同时,创新了一系列管理模式,他以为人先的精神创建了被誉为“大庆精神新内涵”的“四个不一样”理念;他在管理大庆最边远的油田——海拉尔油田的同时,再一次解放思想,构建了“五个和谐”管理理念;他在老一代石油人充满期待的目光里摘取了全国青年创新创效奖,他就是大庆第三代石油人的杰出楷模、大庆油田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大庆油田公司优秀科技管理者、大庆油田呼伦贝尔分公司经理、勤政廉政典型李文学。世纪之初,在蕴酿与终结的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