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思宁 《当代经济》2006,(23):28-29
今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为核心,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2.
今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为核心,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同时,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可见,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企业发展的战略要务,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而审慎的思考。一、竞争优势源于创新目前,我国众多企业正处于环境渐变的时刻。一是社会公众的关…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科技发展指导思想、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为基本维度,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了我国创新战略的指导方针呈现从"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向"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转变的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呈现从增强国家实力向生态化转变的发展趋势,实施手段呈现从单一行政手段向行政、经济、法律以及其它手段协同运用转变的发展趋势。基于我国创新战略演变的趋势分析,提出完善生态化自主创新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解源 《经济》2011,(11)
近年来,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  相似文献   

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创新是创造新构想并转化为新的商业价值的过程。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了深度解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探索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笔者走访了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周景勤副院长和美国创新学会的创始人兰登·莫里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在2006年提出了自主创新的伟大战略,掀起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热潮。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继续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党和政府的战略引领下,中国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创新过程和影响因素纷繁复杂,需要学者们沉下心来,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途径,深化拓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高校作为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发源地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更要走加强技术转移,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强国兴教之路.  相似文献   

12.
《经济咨询》2006,(3):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3.
《广东经济》2006,(12):2-2
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这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近日,记者走访了广州采诗化妆品有限公司,了解到他们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新之路。“采诗”品牌创立于1995年,早在投产之初,采诗公司就把经营重点放到生产设备与技术上,眼光长远的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契合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逻辑,有助于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支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科技创新实践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历经“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向科学进军”“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个阶段。面向未来,科技创新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宗旨、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基本导向、以服务国家建设为发展定位、以建设科技强国为奋斗目标,这也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理念,即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要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五条具体道路与之相配合。其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孙海 《经济师》2004,1(11):33-3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以跨越式发展来保证。而体现和支撑这种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就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将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提供基本前提、途径和动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2006,(1):8-8
国际竞争波谲云诡,大国兴衰谁主沉浮?方今之世,一国创新能力如何,不仅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也直接关系综合国力与未来潜力。在日前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郑重宣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综述了我国知识创新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政策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科技决策机制创新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创新政策研究的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有关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子;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1979年3月,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自从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