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日本当局在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采取错误的方针和做法,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将在不断摩擦中发展,我们应克服困难,努力维护和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一、中日经济合作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到2003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区域合作由来已久,但是合作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日本和韩国积极参与其他国家所达成的经济合作协议,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着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以寻求有效的合作路径来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美国对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从60年代初反应冷淡。到80年代中积极参与,进而在80年代末为了争夺领导权,与日本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美国态度的这种转变,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态度的演变美国作为一个主要由欧洲移民组成的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经济合作主要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上进行,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长期坚持非集团化对外经济政策的东亚国家,也开始调整其原有的政策取向,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先后加入到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行列。但是,迄今为止,东北亚地区一直缺乏真正地区意义上的合作机制,可是在经济领域却具备了良好条件。从法律角度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选择及基本法律框架的建立对规范区域各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步伐稳定发展,继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日本经济不甘落后仍稳居第三,作为经济实力举世瞩目的亚洲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其经济合作关系一直是国际焦点。本文通过分析中日贸易数据及两国贸易现状,指出两国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因素,提出深化贸易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与日本在经济合作上具有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是吉林省非常重要的经济贸易与投资伙伴。目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和我国振兴东北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共同推动下,跨国经济合作是进一步带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吉林省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与日本的经济交流合作是十分密切的。日本与我国吉林省地理位置临近,已成为吉林省非常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尤其是在我国振兴东北战略的大形势下,吉林省与日本的经济合作已日益频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上升。本文就吉林省和日本经济合作中人才需求的形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上,日本提出“雁行模式”的构想,其典型代表是“东亚经济圈”计划;亚洲“四小”不甘示弱,与日本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日益加剧;东盟被美、日推上了主导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位置,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参与;澳新两国对于各种有利于推进本地区合作的构想或计划都表示支持;美、加对此也是一直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美国想在地区经济合作中扮演主角;苏联于1986年开始赞同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计划,但是由于目前国内问题严重,苏联的态度还不能最后确定;中国赞成亚太地区建立非政治、非军事化的地区合作计划,但不赞成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建立地区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8.
重要变化 1.欧盟与中国经贸合作发展很快。自1994年7月欧盟推出《走向亚洲新战略》之后,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1就欧盟、美国、日本对中国贸易与投资的作了简单地比较。该表清楚地说明:①在欧盟和我国的经济关系中,贸易占主导地位,欧盟和位居第一、第二位的美国、日本相比,双边贸易的差距不大。这与欧盟各国一直对我国及亚洲推行贸易为主的政策有关;②欧盟在直接投资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一直到90年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为此,我国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构多元合作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逐渐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TPP已成为美国主导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袖"地位。TPP的发展必将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的影响。中国在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合作中,面对TPP谈判等现实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推动与亚太主要成员的FTA合作,拓展我国外贸发展空间。文章从TPP的发展及特点出发,分析TPP谈判对我国亚太FTA战略的影响,提出加快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及东亚主要经济体的深入合作,不断完善我国的FTA战略。  相似文献   

11.
《商》2015,(3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但相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比较缓慢。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美国对其的牵制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障碍,并在最后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进程受挫,APEC论坛进展缓慢,加上受到以美国和欧洲为中心区域经济合作的激励,近年来,亚洲国家也开始效仿欧美,积极与区域内、外国家频频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中国对于区域经济合作也表现得非常活跃,进展主要体现在与他国谈判并签订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与美国经济相距甚远,那时几乎没人能够预见日本经济可在不长的未来赶上美国。但是从5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维持了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在与美国的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业的竞争中,美国反而处于劣势。在80年代时许多专家、学者看好日本经济,认为美国已经像英国一样从巅峰走向衰败,美国的经济地位将会被日本取代。但是到了90年代,美国、日本经济突然发生了一个大逆转。日本从1991年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一直未能摆脱萧条的困境;美国则出现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经济”,涌现出一批信息产业巨头公司…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掀起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三次浪潮。这次浪潮的特点是区域贸易协定特别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全球各地涌现。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此次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许多新的明显特点,这些新变化和新动向将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辽宁省应认真研究近年来日本直接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韩国却呈现下降趋势的问题,加快推进产业由重工业向加工业的转型;加快对现有产业升级,构建新的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替代产业;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促使辽宁经济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无形到有形--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转轨及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厚双 《国际贸易》2003,(12):14-17
按照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推 动力量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无形的区域经济合作,也被称之为功能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或“增长三角”。在这种区域经济合作中,市场调节力量是推动这种多边合作的主导力量,地方政府成为主要的行政推动力量,中央政府一般不直接介入。像大中华经济  相似文献   

17.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金融不仅是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而且是区域经济合作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飞跃的主要标志。由于金融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支持作用,国内各经济区都在积极探索区域金融合作的方式,进而实现区域金融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保障我国区域的稳定和安全,除此之外,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和加强我国和其他成员国的联系和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肩负重任,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深化该组织框架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东北亚作为全球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区域,深入开展经济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了区域内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要维护区域稳定,中美俄严控半岛无核化;搁置领土争端,共同开发;深化经济合作,淡化意识形态;积极作为,主动应对美国东北亚战略。  相似文献   

20.
二战之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逐步站起来,并且在许多领域取代美国成为霸主。特别是,日本在国际贸易上与美国存在着日益扩大的缺口,使得人们很容易把日本的崛起与美国的衰落联系在一起,因此,出现了许多对日本经济扩张持有抱怨甚至敌视的观点。如何客观剖析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一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