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她们是柴米油盐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牵动国际黄金市场、抢购海外房产的种种魄力之举后,中国大妈在投资界一战成名。如今的互联网金融风头正旺,P2P作为行业新宠,如何少得了大妈们的参与。然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并不高的大妈来说,如何正确选择风险较高的P2P产品?  相似文献   

2.
《会计师》2017,(17)
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P2P业务的发展迎来了春天,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投资公司P2P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如何做好风险管控是当前投资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以"三农"金融P2P业务发展概况为切入点,分析了投资公司P2P的业务风险类型,并结合本公司的情况,以"四重"风控展开了对如何应对风险的讨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薛飞 《时代金融》2015,(3):226+229
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网络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爆炸式发展趋势。其中,P2P网贷就是互联网金融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对商业金融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但是由于P2P网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作为新生事物,对其的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得P2P网贷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对P2P网贷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防范P2P网贷风险的有效措施,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015年"互联网+"正式的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P2P金融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经历了粗放发展期后,也同时暴露出了很多诸如平台倒闭、跑路、非法集资等风险,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因此,为了P2P网贷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P2P网贷平台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加以管控,引入外部审计。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也雨后春笋般的涌现,P2P网络借贷虽然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借助于互联网金融的大浪潮,近期发展态势却如火如荼。对于中国来说P2P网络借贷仍然是个新鲜的事物,在监管等各方面也有很多不足,其存在的风险不容小觑。通过介绍P2P平台网络借贷,让更多人了解他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其次对我国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最后针对以上风险本文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外快速兴起,P2P借贷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模式出发,分析P2P网络借贷风险,并结合国外P2P发展及监管模式,对我国如何加强P2P网络借贷监管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P2P网贷行业步入了爆发式增长的轨道,然而却积累了大量的风险,2012年开始集中出现企业倒闭、跑路事件。本文对我国P2P网贷公司风险种类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P2P网贷公司健康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中以P2P借贷最具有代表性,其原理是依托互联网将零散的资金汇集起来用于投资。由于依托互联网的原因,P2P实际运营风险也很难进行度量及管控,主要体现为信用风险、流通性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本文利用CRITRI算法的基本思路来确定评价指标的两个客观权数,一是对比强度,二是评价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来建立P2P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对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一些主要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P2P网贷平台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9.
P2P成为互联网金融中的热点话题,在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P2P风险控制是人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平台的资金流向出发,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为平台应如何控制坏账规模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使平台能够稳定运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面临的骗局和连锁风险,是否是互联网金融羊群行为的必然结果呢?如何建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度,才能在不影响互联网金融融资效率前提下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呢?在改进的MNL模型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P2P网络借贷羊群行为的性质及其背后的信息驱动,回答上述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上存在着理性的羊群行为;其背后的信息驱动因素依次为平台信息、项目信息和借款人信息。因此,我国网络借贷市场不会由于投资者羊群行为引发市场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的重点在于,强化投资者保护、完善和统一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用评估和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在我国取得了的长足发展,众筹和P2P是互联网金融中的最主要的两大工具,也是发展速度最快、参与主体最多的互联网金融工具。本文从债权众筹和P2P的定义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及其区别,并着重对债权众筹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等网络工具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近两年爆炸式增长,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发展迅猛,商业模式上有很多创新,但由于P2P网贷的特殊性,作为新生事物又缺乏规范和监管,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本文根据P2P网贷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导致P2P网贷风险的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针对P2P网贷涉及的不同参与者,提出了相应防范和控制P2P网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其中,金融借贷已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金融行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出现了P2P网络借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与缓解了个人融资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多项问题。然而,就目前P2P网络借贷实况来看,野蛮生长伴随着出现了各种网络诈骗、跑路与金融骗局等,导致P2P网络借贷环境变得无序和混乱。为提高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效率,降低P2P网络借贷风险,有必要加强P2P网络借贷风险的监管,制定更为科学而完善的风险防控措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此,在本次研究中,就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及防控措施展开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深化正在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P2P网络信贷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经历了最初的野蛮生长后,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主要针对我国P2P网络信贷行业的发展模式、特点,存在的风险及引入行业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期待监管部门出台监管细则,引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P2P借贷是一种创新的金融组织形式,实现了现有金融系统的部分功能,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我国P2P借贷行业经过近7年的发展,衍变出了一些具"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风险特征各异,给监管当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从不同商业模式下P2P借贷的特征和性质出发,具体分析了各种P2P借贷模式的共性风险和特性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对P2P行业的监管分析表明,其监管应确定金融创新容忍、行为监管、监管一致性和消费者保护的原则,根据不同P2P模式的性质和风险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案,同时加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的日益深化正在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分支,P2P网络信贷近年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经历了最初的野蛮生长后,巨大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主要针对我国 P2P网络信贷行业的发展模式、特点,存在的风险及引入行业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期待监管部门出台监管细则,引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发展势头非常快,其典型模式——P2P网络信贷更是处在飞速增长阶段.但P2P网络信贷作为一种新生的网络借贷模式,其缺乏监管,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完善使P2P行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本文从分析P2P网络信贷行业存在的风险着手,进一步分析了P2P网络信贷活动中参与主体面临的风险,并针对上述风险,提出相关风险控制的建议和策略,以达到规范行业,提高市场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陆金所等多家P2P平台以"委托定向投资"的名义对接私募资管产品,将资金投资非标固收市场,收益率较高,受到投资者热捧。该类业务对于丰富互联网金融产品、盘活存量有一定积极意义,但隐含诸多风险。本文通过分析该类业务的模式、特点、产生原因及潜在风险,提出制定相关法律、明确监管部门、加强信息披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P2P网贷是当前发展异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但随着众多网贷平台的破产跑路l'网贷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P2P网贷平台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继而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P2P网贷平台如何通过业务模式的改进来降低借贷行为内生的信用风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P2P网贷平台业务有无担保以及担保机制不同,其内生风险机制也不同。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业务模式逐步融入了"中国元素"。扩大信用评估数据来源范围、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平衡、采用个人信用评级方式是P2P网贷平台发展的方向,为适应集约化趋势,未来还应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