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探讨以浙江省部分县市为例赵哲远戴韫卓沈志勤张佳农村居民点(下称农居点)分布面广,其建设是耕地减少的一项主要因素,而提高农居点存量土地利用率,控制农居点建设增量土地,将促进耕地保护政策在广大农村的落实。笔者以浙江省部分县市的农居点用地...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实现的可行性,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增加耕地潜力。研究方法:以济南市为例,选取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土地资源和宅基地利用等11个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修正为现实潜力,并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增加耕地潜力。研究结果:济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修正系数平均为0.43,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较差,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平均为25.76%,且北部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于中南部低山丘陵区。研究结论:(1)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可行性受自然条件、社会基础、经济实力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制约;(2)受自然限制性因素制约,农村居民点并不都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有效贯彻这一基本国策 ,新《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要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应实现动态平衡。补充耕地的途径有多种。根据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结构 ,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建设用地中占有相当大比例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远大于国家规定标准 ,整理潜力巨大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补充耕地的有效途径。但是 ,与其他补充耕地的途径相比 ,农村居民点整理又有其特殊性。调查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个案 ,对认识其规律性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汝州市温庄…  相似文献   

4.
科学有效地评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探讨农村居民点差别化整治模式和措施,是统筹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和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土地资源和宅基地利用等多个影响因素,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估算整理农村居民点增加耕地的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约为65 573hm2,耕地增加系数平均为15.26%;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可划分为Ⅰ、Ⅱ、Ⅲ等级,且地形地貌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两者分布具有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必须全方位的进行整理潜力分析,所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完整地涵盖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在阐述其潜力涵义的基础上,选用19项潜力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从而得到所要评价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综合潜力值,论证整理项目适宜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土地发展权理论分析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城镇建设需求、耕地资源保护、区域均衡发展三大核心要素的运作机制,分析并优化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土地发展权运作体系。[方法]文章以土地发展权作为基础,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实现的要素均衡进行分析,从配置与转移两大角度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土地发展权理论框架,并以宁波市余姚最良村村庄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其中的发展权运作体系。[结果]土地发展权理论的引入能使耕地保护、城镇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3个要素有效融合; 土地发展权的配置遵循先量化、总量再分配的过程,配置完成的发展权可通过转移的方式实现更高程度的利用; 发展权的理念已经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有所体现,实践中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对象为土地指标和经济收益,并可在拆旧区、还建区和建新区内实现转移。[结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应逐步融入土地发展权理念,通过赋予其法律地位,将其纳入规划体系,制定配套规则准则,引入市场机制等举措,完善土地发展权配置和转移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必须能够全方位涵盖其综合效益的内涵,全面计算影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的所有土地、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该文以奈门沁村为例,运用定性、定量、动态及实证研究方法,确定所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大小。  相似文献   

8.
北京农村居民点整理与集约用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是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拟就有效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从房屋的结构和利用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为6.2%—8.0%;(2)从当前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全省总体水平应该在20%以上;(3)从农村人口迁移前后农村居民点条件差异的角度,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数量要打折扣;(4)整村搬迁和拆旧平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两种方式,适合不同情况;(5)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向小项目倾斜、向基层倾斜是分散、小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巨大潜力,应该优先从耕地整理潜力大的几个盆地开展,优先实施拆旧平空的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江苏境内各地区开展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及土地集约利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操作模式多种多样,但总结其整理的特点,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江苏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实践看,农村居民用地整理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缓解土地利用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措施。针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人均用地面积偏高和旧屋闲置严重等现象,结合区域人均居民点用地和城镇体系规划标准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进行测算,并运用AHP法对其整理的现实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为9074.45 hm~2,现实潜力为2439.34 hm~2,说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经对整理现实潜力的分等评级,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整理现实潜力低比例、中比例、高比例3个区,以期为该县制定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及确定、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测算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重要意义和对上轮规划中该规划指标测算中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因素,提出动态增减法预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新思路,并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同时提出了实现规划目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林甸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林甸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和空间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全县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进行计算,得出土地整理潜力综合值为74.96,表明土地整理的潜力较大,应采取农村城镇化型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居民点整理.从组织领导、法律法规建设和村镇规划体系完善3个宏观层面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湖北省成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96-200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都存在土地废弃或闲置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我国大量土地无法合理利用,加剧了土地的紧张化程度.尤其是平原地区,村落零散分布于耕地中,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机械化和规模管理化,最终致使经营规模缩小,土地效益降低.我国现已开展各种各样的用地整理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对居民点的用地整理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研究山区农村居民点还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依据研究区统计年鉴,利用AreView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和景观指数.根据研究区耕作半径和农户抽样调查问卷分析农户耕地种植意愿和效益.从景观生态和农户行为的角度探讨居民点整理成耕地的可行性.研究结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和农户行为的角度出发,山区农村居民点都不适宜整理成耕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对农村居民点采用多样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解译山东半岛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距离海岸线0~100km范围的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海岸带耕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和林地分布广泛;5年间城市、农村、交通工矿和水体的增加比较显著,而耕地、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天津市蓟州区于201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深入分析天津市蓟州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点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能够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利用1980年、2000年和2015年3期蓟州区土地利用数据,通过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蓟州区198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蓟州区农村居民点斑块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空间核密度估计法对3个年份农村居民点进行密度计算,通过对比研究区各期核密度值变化,分析1980~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变化特征。[结果]1980~2000年蓟州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整体变化较小,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了3 140.2h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有所减少,但农村居民点平均斑块面积有所增加,农村居民点变化主要集中在离城区较近的中部平原地区;2000~2015年蓟州区农村居民点整体上有较大发展,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4 823.6hm2,其主要来源为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地类,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明显增大,聚集度降低,研究区内景观趋向破碎化,居民点分布更为分散。北方山区发展十分突出,受当地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旅游政策的影响,北方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较大,居民点数量增加,规模扩张明显。[结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官庄镇、下营镇等新形成的高核密度值全新居民点组团,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0.
衡水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耕地大量被占用;(2)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中心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4)农村居民点超标用地与闲置并存.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的思路:(1)按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紧凑发展、小城镇聚集发展”的原则,建立多极、轴线与组团式发展的城镇工矿用地格局;(2)农村居民点布局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为原则,积极建设中心村.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