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2004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和市场,标志着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应该看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还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国粮食宏观调控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必须明确宏观调控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不仅会影响到旨在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调控作用的发挥,甚至还可能会产生"逆向"调控,导致粮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相似文献   

2.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要体现我国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十对关系。一、粮食生产经营市场化和粮食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偏好于行政管制的威力,不习惯利用市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放弃行政管制偏好,不要动辄就用行政管制来干预粮食的生产经营。粮食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应多运用市场和经济的手段来保证粮食的供给和物价的稳定,确立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可行方式,建立一个以市场调…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国粮食流通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2004年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粮食市场在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中获得较快发展。一是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二是粮食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增产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价格稳定在较高的合理水平之上。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得到发展,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发展迅速,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三是国内国际粮食市场接轨步伐加快,粮食进口增加较多,增强了国内粮食供给能力。四是粮食法制化进程加快,粮食收购准入制度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4.
经过二十多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正在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在改革过程中,粮食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衔接方式没有大的改变;在粮食收购方面,依然采用原有的国有粮食流通体系,价格手段并没有在粮食流通中发挥市场导向功能,按照市场经济调控和管理的经验及能力明显不足。本文借鉴日本粮食流通管理的经验,认为我国要建立市场调节的粮食流通体制,应放开粮食经营主体,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做好粮食总量的控制,健全有效的储备调节体系;实现宏观调控与粮食安全;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的手段管理粮食流通。  相似文献   

5.
流通市场化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粮食运输是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和粮食流通市场化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趋向、粮食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流通市场化条件下粮食运输的要求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条件下粮食流通新格局,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和定位问题。2002年初,正当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愈是放开粮食市场,愈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储备调节作用。”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韩耀 《财贸经济》2001,(12):63-64
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但过分的政府干预将增大粮食安全成本,导致效率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粮食安全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并就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抓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是河南省2008年承担国粮局关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就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建设与粮食安全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粮食流通产业化建设和粮食宏观调控仍需完善和提高,以保障我国粮食的中长期安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认为,粮食物流数量大,物流要求高,物流难度大是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基本特点;宏观调控市场化机制不足,物流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物流渠道、流程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流通效率低下是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指出,应从提高对粮食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粮食物流宏观调控,强化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培育壮大粮食物流主体,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和推进粮食流通国际化入手,构建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推进粮食物流体系发展 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浙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经过几年大力度的改革特别是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浙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总体上已基本到位,粮食流通已跨入市场经济新阶段。但  相似文献   

11.
邹凤羽 《财贸研究》2003,14(3):28-30
粮食流通市场化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期货在粮食流通市场化的进程中是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市场手段。粮食流通市场化,给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而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运行处于萎缩状态,为此本文提出了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期货市场的措施建议,指出期货市场应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邓亦武  刘伟 《财贸经济》2003,(11):75-80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历史经验表明,越是放开粮食市场,越是需要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财政手段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粮食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做好新时期的粮食宏观调控,稳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本文针对财政手段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必要性、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提出了在粮食市场化条件下进一步发挥财政手段对粮食宏观调控作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与国家储备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国家粮食定购制度和粮食保护价制度等方面分析了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趋向,并从储备粮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入手,对完善储备粮管体系,确定粮库建设规模、布局和粮库管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市场需求是合理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的基本依据,粮食品种结构只有在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基本安全前提下,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实现优化。同时,“入世”在即,为应对其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冲击,也必然要求进一步放开粮食市场,全面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粮食风险基金,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以及收购资金的持续稳定封闭运行,都有着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顺应粮食购销企业市场化改革,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转变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放开粮食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思路。从此,粮食流通从计划性向市场化过渡又跨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国有粮食企业财务管理中居于监督、控制地位的内部审计职能凸显出重要作用。粮食企业如何强化内部审计职能,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主体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流通市场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了建立全国一体化的粮食市场,必须对各层次流通主体进行整合.结合市场化现状和建设的要求,本文认为,在一体化的粮食市场框架下,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化主体建设的重点为:通过粮食行业组织的结构调整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培育基本的市场主体;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填补粮食初级市场和部分批发市场主体的缺位;正确定位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主体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粮食产量大,物流要求高,物流延伸难度大是东北地区粮食物流的基本特点;市场调控机制不足。物流体系建设缺乏统一性,物流流程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流通效率低下是粮食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提高对粮食物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粮食物流宏观调控,强化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改革。培育壮大粮食物流主体,组建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和推进粮食流通国际化入手,构建东北地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国家干预下市场调节,农产品统购统销,逐步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四个阶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进一步深化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完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粮食流通规范化经营新体制,是指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准则和规范的、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以适度宏观调控和干预为保障的粮食商品流通的新体制。建立规范化的经营新体制,有秩序地组织粮食流通,治理当前粮食市场存在的一些混乱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