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推进,在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资源受到极大的冲击,文化保护刻不容缓。随着新型城镇化理念的提出,城镇文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把握新型城镇化涵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绍兴莲花落这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的现状进行探究,旨在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对地方曲艺采取有效保护,并促使其科学发展提供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应具有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而不是单纯追求空间扩展、规模扩大。城镇化进程中,尤其应该注重城镇的文化传承功能。由于功利主义思想驱动、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城市建设认识单一的因素,导致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以城代乡、拆迁破坏、千城一面等问题。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我省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对我省现金需求的影响进行探讨,提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中央银行现金流通管理工作中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萌 《改革与战略》2014,(11):104-107
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城镇化进程在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演进性,其动力机制也经历了由一元化、二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之中,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之一,但是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过程。城市文化通过引领城市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形成文化生产力,增加城镇经济张力;彰显人文精神,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培育文化生态,推动城镇文明发展;塑造软实力,加速城镇现代化进程等来驱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提升城市文化动力,应从五个方面着手: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城市文化管理体制;建设文化市场,完善城市文化经营机制;加强文化交融,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创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适宜环境,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王雷 《改革与开放》2016,(14):112-113
近年来,在政府的各种努力之下,我国的三农事业发展良好,为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然后详细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从政府职能重新确定和新型社区居民培养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社区文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镇化速度与质量除了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外,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也不可忽视。主要障碍1.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的盲目性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加选择地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是盲目行为。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开发都能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不是所有开发都能实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慧 《发展》2010,(12):39-40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符合甘肃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对于保证全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张亚东  春拉 《北方经济》2014,(11):30-31
正近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两大要求分别着眼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保护问题,但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矛盾张力异常巨大。相关专家指出,尽管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快速、大范围加以推进。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制订周全的文化保护措施。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普遍不高,推进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9.
王红征  胡彧 《特区经济》2008,(6):172-173
城镇是人类及其活动高度聚集的地方,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等信息交换的中心。但是,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又受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其他工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过程中所诱发的各种自然效应的影响和制约。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城镇化与城镇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战略和途径之一.本文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策略等方面加以探讨和论述,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5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潜藏的城镇化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城镇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建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农村城镇化不仅成为缓解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压力过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新方向.农村城镇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建设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乃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及其效应;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经济问题;制定生态经济建设的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藏城镇化道路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和体现。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经阶段.也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城镇化水平超过70%的国家.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疆域辽阔且区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过程中.中小城镇发展是一个关键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处理好好小城镇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的关系,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加强土地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是简述了耕地保护的内涵和意义,然后浅析了耕地保护的压力随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而变化的规律,最后重点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西部省份来说,城镇化的意义要更多于东部,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东部相比相对落后,在城镇化进程中自然而然也是重点区域。对于地处西南的云南省来说,早就筹谋着一盘因地制宜、科学统筹的一盘棋。  相似文献   

18.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确立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前.全省各地正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制定配套措施,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杨丽莎 《特区经济》2011,(6):176-178
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情况屡见不鲜。如何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突出问题,深入剖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情况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从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转变既对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这一概念在中国背景下本土化的生成过程。城镇化究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尤其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关注族群社会融入及族群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和应有之义。从城镇化的内涵演进入手,结合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具体现状,对当前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族群心理社会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是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为基础,促使族群文化心理与新环境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为重要内容,重构族群心理的文化认同,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