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食储存过程中水分含量会逐渐减少。特别是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技术的推广.使粮食水分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更大。这样,既降低了粮食加工品质及食用品质。又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开展了在储小麦通风调质试验,使即将出库的小麦水分达到或接近国家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光兴  继成  启峰  郭林 《齐鲁粮食》2006,(10):42-42
近几年在小麦轮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原因,收购及存放高水分粮食的现象较为普遍。山东良友承储公司宁阳直属库2004年有部分偏高水分粮进仓入库,为提高此类高水分小麦的安全储存性能,保持其良好品质,我们充分利用高大平房仓完善的通风系统和各种有利的通风时机,对收购储存中的高水分小麦进行阶段性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操作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们在夏粮收购工作中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农民在小麦收获过程中普遍利用机械设备.粮食收获期间的天气状况不同,导致小麦水分的高低差异很大。多数农民收获后不进行整晒除杂就直接出售,导致大多数小麦水分都在12.5%以上,有的高达15.5%。这给我们的粮食收购和储存带来很大隐患。  相似文献   

4.
友祥  新华  庆刚  守民  文华  完成  举顺 《齐鲁粮食》2006,(1):44-45
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由于粮食籽粒自身生命活动,消耗干物质.特别是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确保了储粮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粮食含水量降低.导致数量减少.据统计,小麦入库时水分一般在12.0%~12.5%之间.而出库时水分多下降到10.0%~12.0%.中下层成分降幅尤为明显.粮食出库的超耗问题.造成了储备粮管理事实上的“账实不符”,如不进行合理调质.就会给储粮单位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中储能东营直属库与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综合利用湿膜加湿、智能通风控制和离心风机下行式循环通风技术.应用空气的等焓加湿原理、对在储整仓小麦进行了通风调质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GB/T20571-2006《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的规定,小麦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包括色泽、气味、面筋吸水量和品尝评分值三项,并根据上述三项检验结果将储存小麦划分为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由此可以看出,面筋吸水量是判定小麦是否宜存的一项重要品质指标。它的变化速度反映了小麦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其食用品质下降的情况。因此,测定和研究小麦的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对小麦储存品质和小麦粉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低温储粮不但能减少虫害感染,降低管理费用,而且能够减缓粮食品质劣变,提高出库粮食销售价格。而实现低温的主要方法是在低温季节进行机械通风.常规的离心风机大风量通风,因空气干燥、风量大、风速高,伴随着粮食温度的下降而导致粮食水分散夫。一般情况下经机械通风降温的仓储小麦出库时,水分普遍低于国标规定水分8-15%,不但影响加工品质.而且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减少粮食水分散失.降低粮食降温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探索了利用冬季夜间低温.高湿环境.运用轴流风机保湿通风降温的路子.取得了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玉米在我国主要产区是北方,由于受产区地理位置影响,大多跨省储存的玉米原始水分高、籽粒成熟不均匀,不利于安全储存。同时因玉米籽粒胚部较大,呼吸旺盛,胚部脂肪含量多且带菌量大,在储存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发生酸败和发热霉变,导致其变色、变味、品质降低甚至失去使用价值。那么,如何预防玉米的发热以及出现发热如何及时发现处理.通过对玉米的保管,现总结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从入库全过程减少杂质及自动分级、喷洒防护剂、药剂熏蒸到机械通风降温降湿等处理和粮情观察与检测措施,论述了高水分粮储藏中适当措施选择和注意问题,从而确保新轮入高水分小麦在管理中水分控制在安全储藏水分以内,保证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9.
密闭粮堆膜下通风与环流熏蒸技术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万县国家粮食储备库为1998年国家250亿kg仓容扩建库,现有仓容5.5t,储存的主要品种为稻谷、小麦,在西南冬暖夏热气候条件下,如何来确保储粮安全,延缓粮食品质陈化,是一道难题。膜下机械通风技术在该库运用比较普遍,在不揭膜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储粮温度和水分,抑制虫、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田华  法考  王强  明伟  周军 《齐鲁粮食》2006,(2):39-40
粮食经过一个轮换周期的保管,通常会因为籽粒自身的生命活动和日常机械通风等原因,水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一般要比刚入库时低1%左右,远远低于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水分含量。这样不仅造成了粮食承储企业粮食数量的损失,而且因含水量降低影响到粮食加工品质,使食用品质下降。中央储备粮曹县直属库采用通风的方法,利用小麦对水汽的解吸和吸附原理。对整仓小麦的水分调节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一种较难储存的粮种,胚大、水分高、呼吸旺盛,易受虫霉危害。特别是胶东地区,玉米收获晚,入库水分高,更增加了保管难度。在高水分玉米的储存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管理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米经     
虽然大米的储存是“置于阴凉通风处,保质期6个月”,但是在储存期间,即便未发热、生虫、生霉,其食用品质也是逐渐下降,导致营养成分降低。所以,大米最好随吃随买,十几天买一次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国内与国际形势的需要,2004-2005年中国相继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小麦866万吨。根据目前进口小麦市场营销和临时储存的现状,经营者们应该在客观分析此批进口小麦经营与储存风险的基础上,尽快寻找减少经营与储存风险的有效途径。 1存在的风险 1.1 经营风险 1.1.1 小麦市场分析美国小麦和加拿大小麦麦质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石家庄地区玉米收获期受降雨影响,玉米水分普遍偏高,霉变时有发生,损失加大,迫使农民纷纷调整种植品种,晚熟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成熟期延后7~10天。玉米收获时水分难以下降,不易机械脱粒和籽粒存储。大部分农户和农村粮食经营单位会以玉米穗的形式储存,待来年3月水分降低后再脱粒销售。  相似文献   

15.
玉米陈化主要指标是脂肪酸值。脂肪酸值的变化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高温的影响最突出。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夏季使用谷物冷却机低温储存玉米,能减少玉米储存期间不利因素,延缓品质陈化。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旱地粮草轮作制。这种粮草轮作也称为小麦/养羊旱地农作制(农牧结合制)。澳大利亚学者发现"土壤有机质衰竭——土壤结构破坏——水分的入渗和储存减少——风蚀水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产量下降"。尽管这一恶化过程是缓慢  相似文献   

17.
水分是小麦获得高产的保证,而降雨和灌溉又是小麦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小麦生育期如干旱缺雨,就需补充灌溉。  一、播种至出苗:据测定:小麦播种至出苗期间适宜的土壤湿度 (占干土重的百分比 ),一般以砂壤土 16%、壤土 18%、粘土 23%为宜。如果土中水分低,则种子发芽慢、出苗率低,需及时灌溉;若土中水分过多,则易烂种,应考虑减少土壤的水分。  二、分蘖至越冬:小麦出苗到越冬是营养生长阶段,也是分蘖、盘根、生苗时期。这个阶段要求 0~ 20厘米土壤耕作层中持水量以 70%~ 80%为宜,土壤水分低于 50%,不利于小麦越…  相似文献   

18.
农户保管及储存粮食损失严重 粮食的保管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科学的系统工程,粮食的脱水晾晒、入仓保管、安全度夏、秋季防虫和全年的防鼠雀等等,都是比较严格周密的工作。国有粮库采取的都是科学的保管方法,但在保管高水分粮时也难免出现粮食发热霉变现象。而农户在不懂保管知识,且保管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储存高水分粮食,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高水分玉米的安全储存,减少因晾晒而出现的劳动强度大、损失大、费用高等问题.山东泰山国家粮食储备库于2008年对1#仓高水分玉米进行机械通风降水试验。  相似文献   

20.
武传欣  孙燕 《齐鲁粮食》2006,(11):45-45
小麦容重的大小是小麦籽粒大小、形状、整齐度、质量、腹沟深浅、胚乳质地等质量的综合标志。一般说来粮食籽粒成熟饱满、结构紧密、籽粒短、水分小容重大;而籽粒结构疏松、不饱满、粒形长、水分大容重小。因此测定小麦容重,可以判断小麦某些品质的优劣。在我国,小麦现行质量标准以容重作为定等的基础项目。在小麦收购中一般也要求普通小麦达到三等以上。近几年.当地生产的普通小麦由于生长以及收获期间气候条件的变化、品种的改变等原因导致容重普遍不高,甚至有些不能达到三等容重的要求。小麦最终用途大多都用来加工成为面粉,那么容重是否与其食用品质成正相关?由于小麦粉的粉质曲线是世界上公认的反映小麦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面筋的筋力,为合理利用小麦及其小麦粉提供科学依据。于是我们用大量不同容重的度过后熟期的普通硬质小麦制成小麦粉来做小麦面团特性试验.由加水量及记录的揉和性能的粉质曲线计算小麦粉的吸水量,评价揉和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等特性.用以评价面团强度以此来表明其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